德国之声10月8日报道:“德语媒体:中国为何长期无缘诺贝尔科学奖项。奥地利《标准报》评论称,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 十年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而这位现年 94 岁的药理学家,也是迄今唯一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2024年,中国大陆发表了近90万篇科学论文,在G20各国中名列第一。美国则以约50万篇排名第二。这也是1945年之后长期垄断科研领域霸主地位的美国首次被超越。相比之下,屠呦呦获诺奖的2015年,中国论文数还仅为30万篇,而美国则和现在一样,还是50万篇。 中国当前为何同诺贝尔奖无缘的原因很好解释:某项科研获得突破几十年之后,往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更多地是在映射过去的科研状态,而非当下。 数据显示,诺贝尔科学奖对成果的验证周期已显著延长,1985年后超半数物理学奖、近半数化学奖的成果需等待20年以上才获奖。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始于1960年代,2015年才获诺奖,正是这一滞后性的典型例证。中国系统化学术研究自1978年后才逐步起步,大规模科研投入的爆发更是近十年的事,尚未进入诺奖的“评价时间窗口”,这一解释符合诺奖的评选规律。 不管怎样,2024年中国近90万篇论文的数量优势背后,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的短板——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仅6.91%,远低于美国的15%,而诺奖恰恰侧重奖励基础研究的原创突破。同时,中国顶尖论文的内部引用率超60%,美国仅29%,反映出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仍待提升,这并非单纯“时间差”能完全解释。 中国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标志着其科研体系已具备全球规模优势,但这与“诺奖级成果产出”属于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诺奖缺位是“历史积累不足+诺奖滞后性+基础研究短板”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导致。未来能否在诺奖评选中实现突破,关键在于能否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评价体系以激励原创,而非仅追求数量增长。
事发意大利,一名23的穆斯林移民在大街上持刀行凶,连伤4人,制止无果后,警察果断
【30评论】【15点赞】
火星撞地球
诺贝尔科学奖重点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早发现,主要的研究单位在大学,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首创性相对薄弱。但是在科学竞赛和实用技术领域普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用户78xxx12 回复 10-09 17:00
没脑子,发动战争的奥巴马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你觉得这个诺贝尔很伟大很公平吗?
白狼
诺贝尔奖一西方虚伪的政治工具
留一半清醒一半醉
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的短板——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仅6.91%,远低于美国的15%, 你确定你的脑子够用?这个数据真如你说的那样有问题?
崩溃
诺奖已成为政治手段,评判方带表西方利益。当你的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不需要某些奖项评判时,会有评奖人求你接受
JIMMY
那你是否知道撤稿率也是全球第一。
笑风云
一个奖项能说明什么?何况还是一个受政治操弄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