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120万买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宅,此后他又把后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了修缮复原这座老宅上面,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他和这座宅子近况如何? 信源:网易新闻——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 平遥古城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蜿蜒着穿过鳞次栉比的古朴院落,其中一座明清古宅格外惹眼。 推开那扇厚重的榆木大门,院内青砖铺就的甬道延伸向东西厢房,廊柱上的雀替雕刻着 “福寿延年” 的图案,即便历经百年风雨侵蚀,木纹里依旧透着匠人倾注的巧思。 如今,这座古宅是平遥城内少有的、仍留存着原始生活气息的私宅,而守护这份古朴与厚重的,正是耿保国。 鲜少有人知晓,这座如今让游人驻足赞叹的古宅,是耿保国当年赌上全部身家才换来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平遥古城刚启动修复开发,不少老院落要么被开发商收购改造,要么在无人照料中逐渐荒废。 那时还是棉纺厂普通工人的耿保国,一次下班路过这片老街区,偶然瞥见这座古宅半开的院门,他的心猛地一揪,一股 “不能让老房子就这么没了” 的念头瞬间涌上心头。 为了凑齐钱款,耿保国挨家挨户敲响亲朋好友的门。先是找兄弟姐妹商量,把家里仅有的积蓄都凑了出来;接着又去拜访远房亲戚,甚至连多年未联系的中学同学都找上了门。 就这样,他跑了近三个月,前前后后借了二十多户人家,终于凑够了买宅的钱。拿到钥匙的那天,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座老建筑重新活过来。 耿保国对古建筑的执念,早在少年时就已埋下种子。他生长在平遥古城边的小村子,祖父曾是当地有名的木匠,擅长修复老房子。 小时候,他最爱跟着祖父在古城里转悠,看祖父和工匠们一起修补老宅院的砖瓦,听老人们讲那些藏在院落里的故事。 参加工作后,耿保国把大部分工资都花在了古建筑上。他省吃俭用,衣服总是穿到洗得发白,却愿意花高价从旧货市场淘来老木雕、老砖雕; 他还自费买了《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平遥民居》等书籍,下班后就躲在出租屋里钻研,一点点啃下古建筑修缮的知识。 如今,买下古宅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后续的修缮中。为 了最大限度保留古宅的原始风貌,耿保国拒绝用现代建材图省事,坚持要按明清时期的工艺来修。 修缮屋顶时,他特意从几十公里外的乡下,请来了几位懂传统瓦作技艺的老手艺人。 老匠人教他选瓦 —— 要挑那些质地密实、声音清脆的青瓦,还要把瓦放进水里浸泡三天,再晒干去除潮气; 铺瓦时更是讲究,每一片瓦都要对齐,缝隙里要填进掺了糯米灰浆的黏土,这样才能防风防水。 古宅里的木梁和立柱大多已经腐朽,耿保国四处寻访,终于在一个老木料市场找到了几棵和古宅木料同材质的老榆木。 他请来了平遥最好的木工师傅,师傅们按照传统榫卯工艺,一点点修补腐朽的部分,还对照着仅存的残件,复刻出原本缺失的雕花。 整个修缮过程整整持续了五年,前后花了近百万元。为了节省开支,耿保国自己也跟着工匠们学手艺,搬砖、和泥、打磨木料,手上磨出了一层又一层厚茧。 如今走进古宅,门廊上的斗拱严丝合缝,窗棂上的雕花栩栩如生,就连院内的排水系统,都还是按照明清时期的设计修复的。 在耿保国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从小就对古建筑着了迷。 小时候,兄弟俩常跟着父亲在古宅里帮忙,递工具、扫木屑,看着父亲小心翼翼地给木雕上漆,听父亲讲每一处构件的历史和工艺。 耳濡目染间,保护古建筑的念头也在他们心里扎了根。长大后,大儿子考上了大学的古建筑保护专业,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回到平遥,加入了古城文物修缮团队; 小儿子则爱上了影像创作,他用镜头记录下平遥古建筑的细节,拍摄了多部关于古建筑保护的纪录片,还经常去学校、社区举办讲座,给更多人讲平遥古建筑的故事。 如今,父子三人经常在古宅里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维护古宅,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的价值。 他们还联合其他文物保护爱好者,成立了民间保护小组,为平遥古城的古建筑保护建言献策。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
蒙图信众
2025-10-08 20:32:33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