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

秋水伊人行者 2025-10-08 00:51:28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房间里充满 用过的卫生纸,她在遗嘱中却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主要信源:(中国网资讯——《张爱玲传》:张爱玲去世一周后尸体才被发现,她赤裸躺在床上,遗嘱中却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1995年9月8日,洛杉矶一处普通公寓内,75岁的张爱玲安详地躺在行军床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直到数日后,房东发现异常报警,这位蜚声文坛的才女才被世人知晓已悄然离世。 警方在现场发现,张爱玲提前将重要证件整齐地放在门口手提袋里,仿佛早已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张爱玲晚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房间里除了一张行军床、折叠桌椅和电视机外,几乎看不到其他家具。 墙角堆着些纸箱和垃圾袋,整个住所显得异常简陋。 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贫困的老人,去世后银行账户里却存有30万美元。 这种反差让人不禁好奇她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 时间回溯到1967年,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去世,这对她打击很大。 虽然照顾中风丈夫的十年间她身心俱疲,但赖雅的乐观性格始终温暖着她。 丈夫离世后,张爱玲变得更加孤僻。 她开始避免与人交往,日常沟通多靠便条和简短书信完成。 1972年移居洛杉矶后,张爱玲开始了长达22年的隐居生活。 这段时期她极少与人来往,只与少数朋友保持书信联系。 令人费解的是,她患上皮肤病后固执地认为这是住所跳蚤所致,于是开始频繁搬家。 有统计称最多时一年搬家达180多次,后来甚至发展到每天更换旅馆居住。 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给张爱玲的创作带来不小影响。 在一次次搬家中,《海上花》英译稿的定本不幸遗失,只留下草稿本。 她的生活用品也精简到极致:除了必备的折叠家具、电视机和落地灯外,几乎不再添置任何物品。 作为一个作家,她连书桌都没有,经常在纸箱上写作。 饮食方面,张爱玲总是怎么简单怎么来。 不会做饭的她常以罐头和速食品果腹。 这种不规律的生活导致她晚年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皮肤、牙齿和眼睛都陆续出现问题。 她在给朋友夏志清的信中写道,自己每天上午忙着搬家,下午远赴城区看病,有时午夜才能回家。 但即便在这样困顿的环境下,张爱玲依然坚持写作。 她晚年先后完成了《小团圆》《同学少年都不贱》等重要作品。 这种执着令人想起她17岁时写下的名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这句诗竟一语成谶地预示了她晚年的生活状态。 1980年代,一场意外事件让张爱玲的隐居生活再起波澜。 台湾记者戴文采为了采访她,竟搬到她隔壁居住,并通过翻捡她的垃圾来窥探生活细节。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对生性孤僻的张爱玲造成巨大困扰,她不得不再次匆忙搬家,并更加严密地保护个人隐私。 由于长期不与外界联系,当时文坛甚至流传张爱玲已去世的谣言。 为证明自己仍在世,她特意拿着当天报纸拍照辟谣。 照片上的她神态安详,头发茂密,但后来才知那其实是一顶假发。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她的文学成就与个人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出身名门的她早年便展现出写作天赋,23岁就以《沉香屑·第一炉香》轰动文坛。 但感情路上她却屡遭挫折,与胡兰成的恋情无果而终,与赖雅的婚姻又因对方患病而充满艰辛。 或许正是这些经历,让张爱玲选择了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 她曾说过:"我很早就没了家庭,孤独惯了,在哪儿都觉得一样。" 这种孤独感伴随了她大半生,也成为她晚年隐居生活的注脚。 在生命最后时光里,张爱玲的身体急剧消瘦。 她独自躺在行军床上,在睡梦中平静离世。 好友林式同按照她的遗愿,将骨灰撒向大海。 巧合的是,海葬当天正是她的生日。 这位用文字感动无数读者的作家,以这种特别方式与世界告别。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她经历过年少成名时的辉煌,也体会过晚年独居的落寞。 但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她始终保持着对写作的热爱和执着。 这种坚持,让她的作品历经时光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秋水伊人行者

秋水伊人行者

秋水伊人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