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8万,王传福扔出王炸,今晚合资车集体失眠!6.98万,对于其它国产A级电车影响大不大不知道,反正对于合资品牌的紧凑型燃油车来说就是降维打击中的降维打击,完全就是不留后路! 比亚迪这波操作来得太猛了,9月25号晚上直接扔出2026款秦PLUS DM-i和EV的三款新车,全系限时价直奔6.98万起售。这不是小打小闹的优惠,而是实打实的入门级进取型车型,插混版纯电续航拉到128公里,亏电油耗低到2.69升每百公里,EV版续航也从420公里和510公里起步。车里头换了怀挡设计,还加了星河米这种新配色,看起来更接地气。比亚迪这几年价格战打得风生水起,从去年秦PLUS冠军版10万以内起步,到荣耀版7.98万,现在又进一步下探一万块,基本把A级车市场的门槛砸了个稀碎。 说起这事儿,得从王传福说起。他从电池起家,搞比亚迪这么大一摊子,核心就是垂直整合供应链,从电池到电机再到整车,全链条自己控。结果呢,成本压得死死的,别人还在为原材料发愁,他已经能把刀片电池和八合一电驱塞进低价车里。记得前两年,秦PLUS刚降到7.98万的时候,市场就炸锅了,销量一个月冲3万多辆,直接把合资燃油车的日子搅黄了。卡罗拉那时候还牛气哄哄的月销过万,现在连续七个月卡在1万以下,宝来更惨,一年半来月销破9000的日子都少见。这次6.98万一出,轩逸、朗逸、速腾这些老面孔估计得集体加班想对策了。数据摆在那儿,上个月7.98万价位秦PLUS卖了35800辆,现在便宜一万,月销4万不是梦。 为什么比亚迪敢这么玩?简单,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成熟。比亚迪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卖了160多万辆,占国内市场的三成多,全球也开始发力。电池成本降了,电机效率高了,整车组装线跑得飞起,毛利空间大。合资车呢?它们还靠进口零件,供应链长,成本高不说,燃油车那套逻辑在新能源浪潮里越来越吃力。拿轩逸来说,指导价12万出头,实际落地得13万多,但油耗7升左右,一年下来油钱顶秦PLUS半年。朗逸和速腾也差不多,空间大是大了,可加速慢、噪音大,在城市堵车里开着费油又累。比亚迪这降价不是光便宜,还叠加了技术,DM-i第五代混动系统,起步安静,高速稳,纯电模式下零油耗,亏电时也比纯油车省四成油。这差距拉开,消费者眼睛雪亮,谁还傻乎乎多掏钱买旧技术? 市场反应快得很,发布会一结束,网上讨论就刷屏了。不少人直呼值,6.98万买到大轴距轿车,空间够一家四口出门,智能配置齐全,语音控制、OTA升级啥都有。比亚迪这半年OTA推了20多项功能,从危险加塞提醒到智能泊车优化,用户用着舒坦。反观合资,燃油车升级慢,电子系统老旧,很多人吐槽开着像上世纪产物。数据显示,2023年秦PLUS累计卖超40万辆,甩开轩逸和朗逸,成为A级轿车销量王。今年前八个月,比亚迪总销量超200万辆,秦系列贡献不小。这降价一波,估计10月数据会更猛,合资车企得赶紧跟进,不然份额继续丢。 话说回来,这对其他国产A级电车影响咋样?不好说大不大,但肯定有压力。像五菱星光、几何A这些,价位本来就低,现在比亚迪杀进来,配置和续航还更胜一筹,消费者对比后容易选秦。国产车圈子小,互相卷是常态,但比亚迪体量大,带头降价容易带节奏。零跑C01、深蓝S7这些中高端的可能稳得住,靠差异化卖点,但入门级市场水深火热。总体看,新能源渗透率今年已超四成,燃油车退潮加速,合资品牌得想想转型。日系车像丰田、本田在混动上有点底子,但价格高企,欧美品牌更侧重SUV,轿车线弱。中国市场A级车需求大,家用刚需,秦PLUS这种实用派正中下怀。 合资车这回真难熬。卡罗拉销量腰斩,宝来月销7000出头,轩逸去年还卖30多万,今年估计得打折。比亚迪不光降价,还推国庆献礼,叠加国补,落地价能到4.5万左右,这谁顶得住?合资经销商哭晕,库存压着,优惠再大也追不上技术红利。记得前阵子大众、丰田也试着降,但幅度小,消费者不买账。比亚迪这招是把价格打透了,逼着对手跟进,不然就出局。长远看,这对整个行业是好事,车价亲民,消费者省钱,环保也推进。
比亚迪为什么不加大价格战力度搞死丰田大众?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