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

烟雨评社 2025-10-07 11:48:41

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吧,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实际上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证明。 中国贸易顺差逼近1万亿美元大关,一举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在这看似一片繁荣的背后,成千上万的外贸工厂却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闭。 先得说清楚这 1 万亿美元顺差是怎么来的,它可不是靠以前那种 “薄利多销” 的低端产品堆出来的。2024 年的数据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这 “新三样” 的出口额就占了顺差的 35%,光是新能源汽车就卖了 680 万辆,把德国、日本的汽车出口量远远甩在后面。 反观那些倒闭的外贸企业,大多是做服装、玩具、低端电子配件的,比如广东有家做塑料玩具的工厂,做了十几年外贸,一直给欧美超市代工,利润薄得可怜,一件玩具只赚 5 毛钱,今年欧美超市自己都在缩减订单,转向更便宜的东南亚代工,这家工厂没撑过半年就关门了。 这种低端产能的淘汰,本来就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跟顺差高低没直接关系,更关键的是,我们挤出西方工业,靠的是 “高端替代”,这过程中难免会有企业跟不上节奏。 就说家电行业,十年前中国还得从德国进口高端洗衣机、从日本进口精密空调,现在海尔、美的的高端机型不仅在国内卖得好,还打进了欧洲市场,德国博世的家电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 25% 降到了 18%。 可那些以前做中低端家电代工的企业,既没技术做高端产品,又拼不过东南亚的低成本,只能慢慢被淘汰。 浙江有家做电水壶的外贸厂,以前给英国品牌代工,每台赚 10 块钱,现在英国品牌自己在越南建厂,这家厂订单直接少了 80%,最后只能倒闭。 这种倒闭不是因为中国外贸不行了,而是我们的外贸结构在向更高端、更有竞争力的方向走,把以前西方占据的高端市场抢了过来,同时也把自己的低端产能清掉。 西方工业被挤出市场的痕迹,在多个领域都能看到。以前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被荷兰 ASML、美国应用材料垄断,现在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的设备已经能满足中低端芯片生产需求,2024 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出口额增长了 47%,而 ASML 对中国的高端设备销量下降了 22%。 再看机械制造,以前中国得从德国进口精密机床,现在沈阳机床、秦川机床的高端机型已经能用于汽车零部件加工,德国德玛吉在华的市场份额从 30% 降到了 23%。 这些领域的突破,带来的是高额顺差,可那些没跟上技术升级的中小外贸企业,比如做机床配件代工的,自然会因为订单被国内高端企业抢走而倒闭。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顺差高不代表所有外贸企业都赚钱。现在中国外贸的 “头部效应” 越来越明显,比如新能源汽车出口,80% 的订单集中在比亚迪、蔚来等几家大企业,剩下的中小车企要么转型做配件,要么直接倒闭。 2024 年倒闭的外贸企业里,90% 都是员工少于 50 人的小微企业,它们既没有技术优势,又没有议价能力,在跟西方企业抢市场时,要么被西方的贸易壁垒挡住,要么被国内大企业挤压,倒闭是必然结果。 而那些能在国际市场上挤出西方工业的中国企业,大多是有技术、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它们的出口增长撑起了顺差,同时也加速了中小微企业的淘汰。 西方工业被挤出市场后,也在搞各种 “反制”,比如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这也给部分外贸企业带来了压力。 江苏有家做光伏逆变器的企业,本来在欧洲市场做得不错,今年欧洲突然出台 “碳关税”,企业得花更多钱做碳排放认证,利润一下子少了 40%,最后只能缩减产能,裁掉一半员工。 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困境,不是因为中国外贸竞争力下降,而是西方在失去市场份额后,用非市场手段进行反扑,而那些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就成了暂时的牺牲品。 说到底,贸易顺差高和外贸企业倒闭并存,本质上是中国工业从 “低端代工” 向 “高端竞争” 转型的阵痛。我们在把西方的高端工业挤出市场的同时,自身的低端产能也在被淘汰,这个过程虽然会有企业倒闭,但最终留下的是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形成的是更健康的外贸结构。 就像以前中国只能出口袜子、衬衫,现在能出口汽车、机床、半导体设备,这种转变本身就意味着旧的生产模式要被打破,而那些跟不上的企业,自然会被时代淘汰。这不是坏事,而是中国工业真正变强的证明。 当前,我们正处于输血的关键阶段,既要维持心跳的稳定,同时还要加紧推动造血工作的进行。 能否经受住考验,将决定中国制造是昙花一现,亦或真正屹立于世界顶峰。

0 阅读:96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