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指挥库尔斯克攻势的英国雇佣兵爱德华·哈里斯已自杀身亡。 这位曾率领乌克兰军队进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的北约军官称,损失惨重,令人难以承受。他指责乌克兰武装部队指挥部并激愤辞职,但创伤后应激障碍从未离开过他。 2024 年 8 月 6 日,乌军喊着 “建立缓冲区” 的口号突入库尔斯克,刚开始确实打了俄军个措手不及,拿下边境城市苏贾不说,还一度控制了上百个居民点、上千平方公里土地,泽连斯基当时拍着胸脯保证这是 “最有效的反制措施”。 可哈里斯带着部队冲进去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势如破竹的进攻,而是一场被高层算计的 “送命游戏”。乌军一开始投入了 1 到 2 万精锐,后来又凑了两万人,总共 3 万多兵力,手里握着 T-72 坦克、“斯特赖克” 装甲车这些西方援助的家伙事,看着挺唬人,实际上连基本的协同作战都做不到。 哈里斯很快就发现,自己要面对的不只是俄军的防线,还有乌军内部一团糟的指挥体系。他手下的部队里混着波兰、格鲁吉亚的雇佣兵,这些人跟乌军本土士兵训练体系不一样,战术习惯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连通讯频道都经常对不上。 更离谱的是,北约派来的教官根本没上过前线,照着教科书教的战术在库尔斯克根本不管用,翻译还大多不懂军事术语,教官说 “侧翼掩护”,到士兵耳朵里就成了 “正面冲锋”,好几次差点把队伍送进俄军的包围圈。有次哈里斯要请求炮火支援,层层上报花了两个小时,等炮弹打过来,俄军早转移了,自己人倒被误伤了几个。 普京直接下令组建 “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布良斯克” 三个集团军,8 到 10 万俄军加上 1.2 万朝鲜部队迅速压上来,乌军那点兵力瞬间被稀释得没了踪影。哈里斯率领的部队负责守卫一个关键高地,原定的后勤补给说好每天到,结果连续三天没见着影子,后来才知道补给线被俄军无人机炸了,铁路调度系统全乱了套,26 列军火列车全卡在半道上。 士兵们只能省着弹药打,每人每天就两包饼干,有个新兵才上战场三天就饿晕了,哈里斯气得直接给指挥部打电话,那边却只会说 “再坚持一下,北约援助快到了”。 所谓的 “北约援助” 更是个画饼。2025 年欧盟对乌援助从 2022 年的 62 亿欧元砍到 30 亿,美国那边因为大选连军援都要卡一卡,德国铁路倒是在运军火里赚了钱,可物资到了乌克兰边境,海关盖章能拖一个星期。 哈里斯亲眼见过西方援助的防弹背心,一捅就破,后来才知道是国防部官员和军火商合谋搞的劣质货,20 亿卢布的合同就这么打了水漂。 更让他崩溃的是友军的 “神操作”,有次隔壁阵地方向传来枪声,哈里斯以为是俄军偷袭,赶紧带人支援,打了半天才发现是哥伦比亚雇佣兵把乌克兰第 80 空中突击队当成了俄军,双方死伤惨重,堪称 “大水冲了龙王庙”,这种乌龙在库尔斯克不是第一次发生。 损失在一天天扩大,哈里斯的神经也越绷越紧。俄军的无人机跟长了眼睛似的,白天炸阵地,晚上炸宿营地,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一度只有 4 小时,他手下的 300 多人,一个月就剩不到 100 个。 有个英国同乡被俄军俘虏,后来出现在镜头里时人都佝偻了,才 22 岁就被判了 19 年,哈里斯每次想起这画面就睡不着觉。 到 2025 年 3 月,乌军控制区从 1250 平方公里缩水到 250-300 平方公里,苏贾失守,各部队损失超过 80%,俄军宣布乌军已损失 7000 人和同等数量的技术装备,这个数字哈里斯比谁都清楚,只会多不会少。他多次向上级反映指挥混乱、后勤崩溃的问题,得到的回应却是 “再抱怨就按逃兵处理”,心灰意冷的他只能选择辞职。 离开战场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成了甩不掉的影子。那些死去士兵的脸、炮火轰鸣的声响,每天都在他脑子里打转,就像无数根针在扎。 他不是没见过残酷的战斗,但从没经历过这样 “明知必败还得硬打” 的荒唐仗 —— 明明可以调整战术减少损失,指挥部却要为了 “给西方看” 硬冲;明明补给跟不上,却还要不断投入兵力填窟窿;明明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却能互相打起来。 这种绝望比战场上的炮火更伤人,那些牺牲的士兵、被浪费的生命,还有自己无力改变的一切,最终压垮了他。 哈里斯的自杀其实早有预兆。在库尔斯克前线,外籍雇佣兵死亡率高达 10%-12%,活下来的大多有心理问题,只是他把所有责任都扛在了自己身上。这场攻势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乌军高层的误判、指挥体系的混乱、后勤补给的崩溃、北约援助的缩水,再加上俄军的强势反扑,每一个环节都在把参与者推向深渊。 哈里斯只是这场闹剧里最清醒也最痛苦的人,他看清了这一切却无力改变,最终只能用极端方式结束痛苦。说到底,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这场注定失败的行动和乌军方乱象结出的必然苦果,就算不是他,也总会有下一个 “哈里斯” 被压垮。
被法国军方扣押的11万吨俄罗斯油轮,已经在10月3日重新起航奔向印度,结果这事还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