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精锐兵临上海城下,德械师是蒋介石最后的王牌,几乎所有人都建议战略

自由的吹海风 2025-10-05 21:33:01

1937年,日军精锐兵临上海城下,德械师是蒋介石最后的王牌,几乎所有人都建议战略撤退,蒋介石却把全部家底押了上去:“要让世界看看,中国人会打仗!” 这道命令,让所有人都大为不解。 当时中国的国防力量只有一百多万人,蒋介石手中最精锐的,就是那几个刚刚由德国顾问训练出来的德械师,这是他稳定全国局势的根本,是轻易动用不得的“压舱石”。 按照德国顾问的建议,这些宝贵的精锐应该被用在内陆,利用中国广阔的纵深,诱敌深入,在关键节点上给予日军致命一击。 可蒋介石没有听。 他不仅动用了德械师,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总计80万大军,源源不断地开赴上海这个狭小的战场。 他要把当时中国工业和金融的中心——上海,变成一个巨大的“血肉磨坊”,用中国军人的血,来打碎一个狂妄的迷梦。 那个迷梦,就是日本军部叫嚣的“三月亡华”。 战争一开打,就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被认为是“不堪一击”的中国军队,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在每一处断壁残垣,中国士兵用自己的身体筑成了防线。 日军原本以为凭借海空优势和火力,可以轻松拿下上海,结果却一头撞上了钢板。 他们投入了一个又一个师团,战线却迟迟无法推进。日本国内甚至发出了“帝国脸面尽失”的哀叹。 中国军人用最原始的战法,抵挡住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军队之一。 战斗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然而,战场的英雄气概,却无法弥补后勤的巨大鸿沟。80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食弹药是一个天文数字,上海不是预设战场,毫无根据地基础,所有的补给都依赖脆弱的运输线。 很快,前线的士兵们发现,子弹打光了,炮弹也打光了。 后方送上来的,常常是无法使用的劣质弹药,甚至是空空如也的运输车。 战斗到最后,士兵们只能拿着大刀和长矛,冲向敌人的坦克和机枪阵地。 曾经精锐的部队,就这样成片成片地倒下。 1937年11月,在付出了近三十万人的伤亡后,蒋介石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80万大军,最终安全撤出的不到一半。 从战术上看,淞沪会战是一场惨败,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几乎损失殆尽。 但从战略上看,这一战却意义非凡。 此战用三个月的时间,彻底打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也为中国后方工业、学校和人员的内迁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80万中国军人用生命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会屈服,更不会灭亡,等待侵略者的,将是一场漫长而绝望的战争。 【消息源自:《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月亡华”的图谋》 2020-09-03 人民网】

0 阅读:128

评论列表

钣金小工

钣金小工

1
2025-10-05 22:38

中央军不上,地方军更不会上,蒋调动不了地方势力,所以只能先打头阵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