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英伟达正在向各家1.6T光模块供应商压价,目标是从当前的1500美元左右压到

雒城小七啊 2025-10-05 10:42:02

转:英伟达正在向各家1.6T光模块供应商压价,目标是从当前的1500美元左右压到1000美元左右。

光模块/CPO调研

近期,某行业专家针对 2026 年 800G、1.6T 光模块及CPO技术的出货量、客户分布、价格走势及技术瓶颈,给出了详细解读。本文将从核心数据、厂商动作、技术争议三大维度,带你看清光模块行业的明年趋势。

一、800G:2026 年出货稳冲 4000 万,中美云厂商 “共分蛋糕”

作为当前数据中心的主流光模块规格,800G 的 2026 年出货量已形成行业共识 ——中立预期 4000 万片,乐观情况下甚至可能突破上限。从客户分布来看,全球云厂商的需求呈现 “北美主导、中国跟进” 的格局:

北美厂商:Meta、谷歌微软成 “顶流”Meta 是 800G 需求的 “最大买家”,专家明确表示其出货量 “至少 1000 万片,甚至可达 1200 万片”,这一数字远超其他厂商;谷歌与微软紧随其后,两家合计需求约 1200 万片;亚马逊 AWS、甲骨文(Oracle)分别贡献 “大几百万片”,其中 Oracle 接近 1000 万片,已与谷歌、微软处于同一量级。

中国厂商:字节、阿里腾讯 “慢步追赶”国内三大云厂商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的 800G 需求正逐步起量,三家合计可达 “几百万片”。值得注意的是,字节在技术路线上尤为激进 —— 跳过传统 800G 模块,直接推进 LPO(线性直驱光学)技术,目前已进入验证阶段,若进展顺利,明年有望成为 LPO 的核心推动者。

英伟达:需求有限,模块多靠 “外购”尽管英伟达在 AI 领域强势,但 800G 光模块需求仅 300 万片左右。核心原因是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hyperscaler)更倾向于 “自主采购模块”,而非选择英伟达的整机方案 —— 英伟达采购 800G 模块成本约 300 美元 / 片,但整机出售时溢价至 2000 美元以上,性价比差距显著。目前,英伟达的 800G 模块主要从旭创、新易盛等厂商采购。

二、1.6T:2026 年总量破 1000 万,英伟达、谷歌 “双领跑”

1.6T 作为下一代光模块规格,2026 年的需求已逐渐清晰,总量预期 1000 万片,且存在向上调整的空间。从厂商分布来看,“头部集中” 特征明显:

英伟达、谷歌占比超 90%英伟达是 1.6T 的 “激进推动者”,专家透露其单家需求接近 500 万片;谷歌紧随其后,需求约 400 万片;Meta 作为 “后起之秀”,需求约 100 万片。三家合计占比达 100%,剩余其他厂商需求总和不足 100 万片。

其他厂商 “慢半拍”,核心卡壳 “芯片供应”为何多数云厂商 1.6T 推进缓慢?关键在于配套芯片 ——1.6T 光模块需搭配博通 Tomahawk 6 交换机芯片,但目前 Tomahawk 6 的产能有限,无法满足所有超算中心的需求。此外,Meta 等厂商前几年在 AI 基建上相对保守,直到 2024 年下半年才开始 “加码”,节奏上落后于英伟达、谷歌。

1.6T 价格:明年有望从 1200 美元向 1000 美元回落目前 1.6T 光模块因处于量产初期,价格较高 —— 谷歌、英伟达等大客户采购价仍在 1200 美元以上。但随着产能释放,专家预测 2026 年价格将向 1000 美元区间靠拢,逐步接近 “800G 当前价格”(600 美元左右,DR8 规格为主)。

三、CPO:2026 年渗透率仍低,2028 年才有望突破 15%?

CPO 因 “低功耗、低延迟” 的优势,被视为光模块的长期方向,但从 2026 年的进展来看,仍处于 “技术验证期”,距离大规模量产还有距离:

明年出货量:最多 1 万个 CPO 交换机,对应不足 10 万个 CPO 端口对比 800G(4000 万片)、1.6T(1000 万片)的量级,CPO 的 2026 年规模堪称 “微小”—— 专家预测,明年 CPO 交换机出货量 “能超过 1 万个就算成功”,换算成 CPO 端口不足 10 万个。若与 800G、1.6T 总量对比,渗透率不足 0.2% 。

核心瓶颈:可靠性、维护性、供货能力 “三难”尽管 CPO 在技术上能降低 30%-40% 的交换机功耗、减少 70%-80% 的延迟(光模块来回延迟 120-130 纳秒,CPO 仅 20-30 纳秒),但实际落地面临三大难题:

可靠性差:3.2T CPO 集成 32 个通道,单个通道故障即导致整体失效,而可插拔光模块坏了只需单独更换;

维护成本高:CPO 无内置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更换后需重新进行 “链路训练”,耗时且复杂,且单块 CPO 成本远高于光模块;

供货单一:目前仅博通能供应 CPO 交换机,若客户下单 1000 万台,博通可能仅能交付 1 万台,无法支撑大规模采购。

技术路线之争:英伟达 vs 博通,谁能笑到最后?目前 CPO 有两大技术路线,且各有优劣:

博通:采用 Mach-Zehnder 调制器(成熟稳定,已大规模验证),但封装依赖 SPIL,可靠性存疑,且客户反馈 “故障较多”;

英伟达:采用 micro-ring(微环)调制器(体积小但控制难),与 TSMC 合作 COUPE 封装技术,客户反馈 “更稳定”,且依托整机方案(Spectrum-X 交换机)推动,生态整合能力更强。专家更看好英伟达的路线,但也指出 micro-ring 的隐患 —— 需精准控制波长(漂移即失效),且热串扰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目前仅 Lumentum 能供应其所需的 300 毫瓦高功率激光(普通 CPO 仅需 100-200 毫瓦)。

长期展望:2028 年渗透率或达 15%,scale-out 场景先落地专家预测,CPO 的 “突破年” 可能在 2027 年下半年至 2028 年,届时渗透率有望提升至 10%-15%(在 800G+1.6T 总量中)。落地场景上,将先从 “scale-out”(集群间连接)开始 —— 这一场景对可靠性要求较低,即使故障也不会影响核心 AI 训练;而 “scale-up”(集群内核心连接)需等到 2030 年前后,待技术完全成熟后才会小规模部署。

四、总结:2026 年光模块行业 “三大关键词”

800G 稳量:作为 “基本盘”,4000 万片出货量确定性高,Meta、谷歌微软为核心需求方,字节等中国厂商逐步发力;

1.6T 放量:总量破 1000 万片,英伟达、谷歌领跑,Tomahawk 6 芯片产能是关键变量;

CPO 慢走:技术争议仍存,明年渗透率可忽略,2028 年才有望成为 “重要补充”,而非 “替代者”。

对于行业观察者而言,2026 年可重点关注两大变化:一是 1.6T 是否因英伟达 Rubin 系列整机(搭载 1.6T 模块)而超预期;二是字节的 LPO 验证进展,是否会成为 800G 领域的 “黑马” 路线。而 CPO 的真正机会,或许还需要再等 2-3 年。

0 阅读:0
雒城小七啊

雒城小七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