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1日的闸北公园,枪声落下时,被民众啐骂为“汉奸”的朱大同嘴角凝着笑意。这张被镜头定格的笑脸,在陈毅元帅听闻死讯时,化作一声震彻天际的痛哭。众人眼中的叛徒,在元帅口中是“真正的烈士”。 安徽萧县的农家少年朱大同,1907年降生在这片后来浸透他隐忍的土地。中学肄业后执掌教鞭,兼任训育主任的日子里,红色思潮悄然扎根。21岁那年,他放下粉笔加入党组织,很快成长为徐州特委巡视员兼萧县县委书记,1932年策划的萧县暴动虽因经验不足失败,却显露着热血底色。 1934年的白色恐怖中,朱大同身陷囹圄。酷刑未能摧毁其意志,他却在出狱后选择了一条更凶险的路——伪装叛变,潜入中统。两年间攀升至徐州特务室视察员,发表反共文告、策划逮捕行动,甚至将苏鲁豫皖特委书记郭子化送入牢笼。骂名如潮水涌来,同志的鄙夷、家人的不解,他悉数吞咽。没人知道,郭子化后来被他暗中释放,那些“恶行”背后藏着源源不断送往组织的情报。 1941年的变故更添其“罪证”。率部进攻新四军未果反遭日军俘获,朱大同在红薯窑中看着被困的村民与学生,选择登报“投敌”。表面就任清乡大队长的他,实则暗中组建队伍,多次与日军激战,毙敌数百。警卫员侯兴胜后来证实,日军的严刑拷打从未撬开他的嘴,那次“投降”不过是为保他人性命的权宜之计。 上海解放前夜,无锡的逮捕令终结了他15年的潜伏生涯。国民党的审讯中,身份彻底暴露的朱大同未吐一字。刑场上,烂菜叶与臭鸡蛋砸向他,他始终沉默,唯有笑容里藏着解脱——百万雄师正横渡长江,黎明已在眼前。 1950年,朱大同被追封烈士的消息引发哗然。那些年背负的骂名,那些刀尖上的行走,终于有了注解。隐蔽战线的英雄从不是只有光鲜的赞誉,更多如朱大同这般,以“叛徒”之名行烈士之事,在误解中坚守信仰。 陈毅元帅的痛哭,是为这忍辱负重的伟大。比慷慨就义更难的,是在千夫所指中初心不改。朱大同的故事撕开历史的褶皱,让我们看见光明到来前,那些在黑暗中独自燃烧的灵魂。你支持中国女人为了爱情嫁给老外吗 你认为谁能在国民党主席选举中脱颖而出
1949年5月11日的闸北公园,枪声落下时,被民众啐骂为“汉奸”的朱大同嘴角凝着
雄鸡在等你
2025-10-04 14:08: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