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说:“少跟孩子生气吧。”我们总在孩子听话时爱到入骨,调皮时又忍不住吼到崩溃,事后又陷入无尽后悔——却忘了他不过是个孩子,能无忧无虑的时光,也只有短短几年。等他长大,会像我们现在一样尝遍生活的苦与疼,何必让童年先被我们的坏脾气填满?
教育孩子就像放风筝,想让他乘风向上,不能把线拽得太紧,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孩子成长路上,犯错、调皮本是常态:该管教时绝不含糊,但从不是靠嘶吼施压;若只是天性爱玩,多些耐心与理解,便是给孩子最好的包容。最不该的,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那些你随口而出的指责,他默默承受的委屈,可能会成为伴随一生的心理烙印。
就像那句戳心的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多少家庭陷入“无作业母慈子孝,辅导时鸡飞狗跳”的循环,究其根本,是我们把“望子成龙”的期待,变成了孩子的负担。梁晓声说得好:“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孩子从没想过父母要多优秀,我们又为何不能接受他的普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有的是花期短暂的玫瑰,有的是慢长成林的大树,从没有统一的“优秀标准”。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我们和孩子都是第一次“做人”:想让孩子听话,靠的从不是“怕”,而是“爱”;你对他温柔,他便学会包容;你常鼓励他,他便生出乐观;你懂得尊重,他才理解他人;你愿意沟通,他才能从容成长。
教育从不是“急功近利”的事,那些你以为的“调皮捣蛋”,终会变成他童年里可爱的小插曲。别让自己糟糕的脾气,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毕竟,他只做一次你的孩子,你也只拥有一次他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