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反印度。印度人蛮厉害的,在各行业都混的风生水起,而且能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说白了,就是印度人实在太能拼、太会钻,在短短几十年里硬生生在这些国家的各行各业站稳了脚跟,甚至抢了不少本土人的机会,这种 “存在感爆棚” 的崛起,让老牌移民国家有点扛不住了,焦虑感一上来,反感情绪自然就冒了头。 以美国为例,这几年印度裔在美国的增长势头简直能用 “狂奔” 来形容。就拿德克萨斯州的弗里斯科市来说,25 年前印度裔还只占 2.5%,现在直接飙到了 32%,成了当地的主流族群,这增长幅度超过 4500%! 而且印度裔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扎堆糊口,他们专挑高价值领域发力,硅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谷歌、微软、Adobe 这些科技巨头的 CEO 全是印度裔,更别说那些中层管理岗位了,印度裔的比例高得吓人。 本土美国人看着曾经属于自己的精英赛道被印度裔 “占领”,心里能舒服吗?更让他们窝火的是 H-1B 签证,每年获批的名额里印度裔占了一大半,这些印度技术人才拿着比本土工程师低不少的工资还干得兢兢业业,老板们自然愿意用,本土技术工人的饭碗可不就危险了。 这种职场竞争的焦虑很快就蔓延到了社会层面,根据 “有组织仇恨研究中心” 的报告,光是今年 8 月,美国社交媒体上的反印度帖文就比 7 月激增了 5 倍,各种歧视言论满天飞。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两党还总拿印度移民说事,有的政客为了拉选票,故意渲染 “印度人抢走工作” 的论调,这下可好,本来就有的焦虑直接被政治力量点燃了。 不只美国,北边的加拿大更是被印度移民潮撞得晕头转向。2023 年一年就涌进来 200 万印度人,其中 42 万是学生签证,14 万人直接拿到了永久居留权,现在加拿大的印度裔人口已经突破 500 万,占总人口的 12%,快赶上美国非裔的比例了。 最让加拿大人受不了的是印度人的 “链式迁移”,一个人成功移民,七大姑八大姨全跟着来,就像打开的水龙头关不上。多伦多郊区竖起 16 米高的印度教猴神哈奴曼雕像时,不少本地人都感叹 “这里快成北美德里了”。 移民多了,资源挤占的问题立马暴露出来。印度留学生推高了多伦多、温哥华的房价,还靠着 “学生学签 + 配偶工签 + 子女免费入学” 的政策享受福利,成了加拿大央行口中的 “净索取型移民”,本地人的医疗、教育资源被稀释得厉害。 忍无可忍的加拿大终于 “紧急刹车”,今年直接拒绝了 80% 的印度学生签证申请,还把资金证明翻了一倍,这背后全是被移民潮逼出来的无奈。 再往南看,澳大利亚的职场战场同样硝烟弥漫。这几年澳洲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疯狂把业务外包到印度,金融、IT、政府服务领域首当其冲。 有在澳华人发帖说,自己和美国的同学都被裁了,因为工作全搬到印度去了,银行从业者更是直言,公司裁了一大批本地人,转头就去印度、越南招人。 就算不外包,留在澳洲本土的岗位也多被印度人拿下了。印度裔因为英语好、薪资要求比本地人低 一到两成,特别受雇主青睐,悉尼的 KH 商务区里,走出来的十有八九是印度人。 可问题是,不少印度员工的工作质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有些公司吐槽,只要对接的乙方有印度程序员,就得提前在日历上多留测试时间,交上来的活儿全是问题;还有人说印度同事动不动就请假,周二放假周一就集体 “生病”,半年内家里人能轮着 “出意外”,还爱推卸责任...... 说穿了,美西方国家的反印浪潮,本质上是 “既得利益者” 面对 “新兴竞争者” 的本能排斥。 印度人靠着 “能吃苦、肯降价、善抱团” 的特点,在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里硬生生撕开了口子,从低端的餐饮兼职到高端的科技高管,全面渗透的态势让本土群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更关键的是,印度移民的增长速度实在太快,加拿大一年 200 万、美国 25 年增长 45 倍,这种 “猝不及防” 的冲击,让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福利体系根本来不及消化,教育、医疗、住房资源一紧张,矛头自然就指向了 “新来的” 印度裔。 未来,这种矛盾恐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毕竟印度裔的增长势头没见放缓,而美加澳想要找到 “接纳与限制” 的平衡点,还差得远呢......
墙倒众人推,印度这次是真没统战价值了,联合国第80届大会上,土耳其、沙特、马来西
【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