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 年,68 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感谢他侍候了自己 20 年,便拿来一块好布料说:“32 年后,做一件百寿衣吧。” 宋濂感动得老泪横流。 岂料不到 3 年,朱元璋就不远千里地将人召回,还送了他一件囚服。 宋濂捧着那块布料离京时,初冬的风正刮过南京城的城墙。 布料是蜀地贡锦,宝蓝色底上绣着暗金云纹,手指抚上去能摸到丝线的厚重,他用两层油纸裹好,放进随身的樟木匣子里,连颠簸的马车都不敢让匣子离身。 回到浙江金华老家,他把匣子锁进卧房的暗柜,钥匙用红绳系在腰间,每天晨起都要摸一摸,像揣着颗定心丸。 乡里人知道他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又得了皇帝赐布的恩宠,时常来拜访,他总不肯把布料拿出来示人,只说:“陛下的心意,得好好藏着。” 日常里,宋濂就在院中的老桂树下开课,教邻里子弟读《大学》。 有次学生问起京城的皇帝,他放下手里的书卷,望着远处的山说:“陛下记挂旧臣,连我百岁的寿衣都想到了,这样的君主,是百姓的福气。” 说这话时,他腰间的钥匙轻轻晃着,语气里满是感激。 偶尔逢年过节,他会打开暗柜,把布料拿出来晾一晾,阳光落在云纹上,像撒了层碎金,他就坐在旁边看着,算着还有多少年能到百岁. 那时自己该是满头白发,穿着这件锦缎寿衣,给子孙讲当年伴君的日子。 1380 年开春,金华下了场春雨,宋濂正给布料换油纸,院外突然传来马蹄声。 他以为是驿站送信的,刚走到门口,就见十几个锦衣卫穿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堵住了院门。 为首的锦衣卫掏出圣旨,念到 “宋慎、宋璲卷入胡惟庸逆案,宋濂教诫无方,锁拿进京” 时,宋濂手里的油纸 “哗啦” 一声掉在地上。 他的孙子宋慎、儿子宋璲都在京城做官,上月还寄信说一切安好,怎么突然就成了逆党? 没等他问出口,锦衣卫已经上前,粗硬的囚服裹住他单薄的身子,布料摩擦着皮肤,比寒冬的风还冷。 他回头看了眼卧房的方向,暗柜里的蜀锦还在,可 “百寿衣” 的念想,瞬间碎成了渣。 从金华到南京,囚车走了二十八天。 宋濂年近七十,背驼得厉害,囚车的木板硌得他骨头疼,白天风吹日晒,夜里只能蜷缩着睡。 有次路过一个小镇,百姓围着囚车看,有人认出他是当年编《元史》的宋学士,小声议论:“怎么连他也犯事了?” 宋濂闭着眼,想起当年在文华殿,朱元璋握着他的手说 “先生劳苦”,如今却连一句辩解的机会都不给。 夜里咳嗽得厉害,他摸出怀里的钥匙,冰凉的金属硌着掌心,突然觉得可笑 —— 自己竟把帝王的一句随口许诺,当了真。 到南京后,宋濂被投进锦衣卫大牢。 牢房里阴暗潮湿,墙角堆着发霉的稻草,他蜷缩在草堆上,囚服沾着泥污和霉斑。 隔壁牢房的犯人整夜哭嚎,他却睁着眼到天亮,眼前总闪过朱元璋赐布时的样子:皇帝站在龙椅旁,笑容温和,说 “32 年后做件百寿衣”。 他想不通,不过三年,怎么就从 “先生” 变成了 “罪臣”? 有天狱卒送饭,他忍不住问:“陛下还记得当年赐我蜀锦的事吗?” 狱卒冷笑一声:“陛下现在忙着查逆党,哪还记得这些陈芝麻烂谷子。” 马皇后听说宋濂入狱,当天就去见朱元璋。 她穿着素色宫装,手里拿着朱标小时候的旧书,书皮上还有宋濂批改的墨迹。 “百姓家请个先生,都要敬到最后,” 马皇后红着眼眶说,“宋先生教标儿八年,从认字数到读经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都七十了,告老三年,京里的事怎么会知道?” 朱元璋坐在案后,翻着胡惟庸的供词,没说话。 马皇后又说:“若是连先生都杀,天下人会说陛下忘恩负义,以后谁还敢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放下笔,沉默了很久,才低声说:“朕再想想。” 第二天一早,朱标穿着太子朝服,跪在朱元璋面前。 他额头磕在金砖上,一下又一下,很快渗出血来:“父皇,臣的学问都是先生教的,先生一生正直,从不说谎。求父皇饶先生一命,臣愿意替先生流放。” 朱元璋看着儿子额头的血痕,想起当年宋濂教朱标写 “民为贵” 时的认真,手指微微发抖。 他突然想起宋濂告老时的模样,捧着蜀锦,老泪纵横,像个受宠若惊的老书生。 最终,朱元璋叹了口气:“死罪免了,流放到茂州。” 1381 年五月,宋濂走到夔州时,已经撑不住了。 锦衣卫把他安置在路边的破庙里,庙里只有一尊缺了胳膊的佛像,蛛网挂满房梁。 他躺在草堆上,呼吸越来越弱,手里还攥着那把暗柜的钥匙。 夕阳透过庙门的缝隙照进来,落在他的囚服上,他闭上眼睛,仿佛又看到那块蜀锦 —— 宝蓝色的底,暗金的云纹,在阳光下闪着光。 他终究没能等到穿百寿衣的那天,甚至没能再回一次金华老家。 后来,宋濂的家人去茂州寻他,只带回了那把钥匙,暗柜里的蜀锦再也没人见过,就像朱元璋当年的恩宠,随着宋濂的死,渐渐被埋进了历史的尘埃里。 信源:朱元璋送68岁的宋濂一块绸缎,三年后,朱元璋下令:处死宋濂——搜狐视频
1377年,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感谢他侍候了自己20年,便拿来一
高干评世界
2025-10-03 19:39:37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