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中国人不守信用,在19世纪年间白纸黑字签了永久割让土地条约,如今却要反悔!”2000年,英国教授泰勒当面怼金一南,谁料,金一南一句话,便堵得教授哑口无言 (信源:中国网资讯——你们中国人不守国际信用,在1842年白纸黑字签下香港永久割让,如今却要收回”,金一南将军前往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面对泰勒教授的挑衅,强硬地做出了回应) 2000年的伦敦,一场学术辩论把时间拉回了一百多年前。当英国教授泰勒振振有词地指责中国人“不守信用”时,他与金一南争的,早已不是某个条款,而是一份条约到底是什么。是一张神圣的信用凭证,还是一本浸满血泪的旧账?这背后,是两种历史话语权的生死较量。 在帝国的逻辑里,条约被抽离了它诞生的所有环境,成了一份纯粹的法律文本,一个用来粉饰抢劫的“护身符”。泰勒那句“条约就是条约”,就是这种思维的完美写照。 在这种叙事下,南京城外的炮口,圆明园的熊熊大火,全都是不值一提的背景板。暴力被包装成“国际法”,受害者的反抗反而成了“违约”。直到今天,这种逻辑依然阴魂不散,一句“毕竟签了字,我们理亏”,就是它在我们脑中的回响。 但在被伤害者的记忆里,这同一份文件,是另一副模样。它不是法律,而是一道深可见骨的“民族伤疤”。金一南的比喻刀刀见血:这是绑匪撕票前写的勒索信,是医生失误后逼病人签的感谢状。 这道伤疤之所以疼,因为每个字背后都是具体的场景:1842年的炮口,1900年的4.5亿两白银,就像一把生锈的刀子扎在心口。所以,当有人质问“契约精神”时,那句反问才如此有力:“拿火枪顶着对方太阳穴签字”,这叫契约吗? 那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张纸的最终命运?历史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实力。所谓“理在射程之内,也在GDP的射程之内”,当天平变了,规矩自然也得重写。 1997年香港回归就是最好的例子。伦敦的“爽快”,其实是默认了那张旧纸的“护身符”功能已经失效,因为支撑它的炮舰不见了。 当然,除了硬实力,还有更高阶的公理。金一南拿《慕尼黑协定》和纽伦堡审判作比较,就是在提醒世界,反侵略是二战后人类的共识,是更高层次的法则。 真正的信用,只能来自平等的“主动承诺”,比如“一国两制”;而炮舰下的签字,永远只能是“被动伤疤”。当你的航母、芯片和市场足够强大时,你就拿回了定义历史的权利,把伤疤从耻辱的烙印,变成捍卫自己的警钟。 说到底,条约的两张面孔,是一场跨越世纪的博弈。当年会场上,金一南的风采引来阵阵掌声,有中国学生脱口而出“太帅了”。这份“帅”,就像他自己说的,来自背后站立的国家。 今天的我们,不用再忍受别人来定义我们的历史。真正的强大,不是假装伤疤不存在,而是有底气、有能力向全世界讲清楚这道伤疤的来龙去脉。然后,把历史当成一把尺子,去丈量今天和未来。
[中国赞]“中国人不守信用,在19世纪年间白纸黑字签了永久割让土地条约,如今却要
韫晓生
2025-10-03 16:49: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