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打响了第一炮 谁能想到呢,上海都头疼的学校食堂安全问题,居然被四川巴中一所小学用“妈妈食堂”给破解了!这操作真的太绝了,光听名字就觉得心里踏实! 学校直接招了18位学生妈妈和2位奶奶来食堂干活,既给没事做的家长找了活儿,又让娃的饭有了“亲妈级”保障。 张艳梅是这18位妈妈里的一员,她儿子在这所小学读三年级,之前每天送完娃就回家刷手机,总担心学校食堂的菜“没营养、不卫生”,偶尔还能在家长群里看到有人吐槽“菜里有头发”“油味不对”。去年9月学校贴出“妈妈食堂”招聘启事,她第一时间报了名,面试时校长问她“为啥想来”,她直愣愣地说“想看着我娃吃好,也让其他娃跟家里吃的一样干净”。现在她每天凌晨5点就到食堂,择菜时会把黄叶一片一片掐掉,切肉要反复洗三遍,“就跟给自家娃做饭一样,不敢有半点马虎”——有次她发现土豆有点发芽,立马拎去后厨扔了,连旁边负责采购的师傅都笑她“比自家过日子还仔细”。 这“妈妈食堂”可不光是“找妈妈干活”这么简单,学校早把细节抠到了实处。想进食堂的妈妈,得先过三道关:先是健康体检,心电图、传染病筛查一样不能少,拿不到健康证连后厨门都进不了;然后是食品安全培训,区里的营养师每月来上课,从食材储存到生熟分开,连菜板怎么消毒都得手把手教;最后还要过“家长代表审核”,10位家长随机试吃她做的菜,投票过了半数才能留下。张艳梅说,上个月她因为把生肉和蔬菜放在同一个操作台,还被扣除了50块绩效,“当时有点委屈,后来想通了,这是为了所有娃的安全,扣得值”。 对比之前外包食堂的乱象,这“妈妈食堂”简直是把“放心”刻进了骨子里。之前上海某小学就出过事,外包商为了省成本,把过期的冻肉混进新鲜菜里,孩子吃了上吐下泻,最后查出来后厨连消毒记录都是伪造的。可巴中这所小学的“妈妈食堂”,连采购清单都贴在食堂门口,今天买了多少斤猪肉、多少钱一斤,哪个牌子的食用油,家长路过就能看见;每天开饭前,还会留一份样品放在冰箱,48小时内没人吃坏肚子才会倒掉。有位奶奶负责打饭,看到挑食的孩子只吃白米饭,会悄悄多给一勺番茄炒蛋,“我家孙子也挑食,知道这么哄管用”——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细心,外包食堂的服务员哪能做到? 更妙的是,这模式还解决了家长的“就业焦虑”。18位妈妈里,有12位之前是全职主妇,没收入不说,还总觉得“跟社会脱节”。现在她们每月能拿3200块工资,虽然不算多,但能一边赚钱一边陪娃,不少人在家长群里说“现在送娃上学都更有劲儿了”。学校也省了心,之前外包食堂每月要付6万块承包费,现在给妈妈们发工资加采购食材,每月能省近2万,还不用天天盯着后厨防“偷工减料”。 孩子们的反馈最直接。三年级的李浩然之前总不爱吃学校的饭,现在每天放学都跟妈妈说“张阿姨做的红烧肉比你做的还香”;有个对花生过敏的孩子,妈妈们记得清清楚楚,每次打饭都会特意避开含花生的菜,还会单独给他留一份蒸鱼。这种“把每个娃当自家娃”的心意,比任何食品安全标语都管用。 其实巴中这招能成,根本不是“运气好”,是抓住了食堂问题的核心——缺的不是监管制度,是“把孩子当亲人”的责任心。外包商盯着的是利润,妈妈们盯着的是孩子的饭碗,这两种心态差着十万八千里。要是其他地方能学一学,少搞点“形式化检查”,多找些“真心为娃”的人,食堂安全哪还会是让人头疼的难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讲几个你觉得不愧是在上海的瞬间
【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