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营经济占比超70%,我没有震惊。但是得知上海的民营经济占比才28.5%,我是非常震惊的。 深圳民营经济规模早稳居全国第一,占比高很符合预期,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怎么会这么低?不可思议啊不可思议,只能说两座城市的发展逻辑差得太远,上海并没有走"民营经济主导"的路线。 要知道泉州这样的地级市民营经济占比都能到83%,就连郑州都有71%,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上海需要被读懂:它的定位更侧重国有经济引领与全球资源配置,民营经济占比低不代表活力弱,这就需要跳出"占比论"看发展。 很多人主张民营经济占比越高城市越好,这个思路其实是错误的。真正该关注的是民营经济与城市定位的适配度。 具体判断标准如下:看民营经济是否匹配城市产业基础;看是否能与国有经济形成互补;看是否支撑城市核心功能。这样才更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不过前两条都好判断,第三条却容易被忽略——比如上海民营经济占比28.5%,却能与金融、科创功能适配,而泉州83%的占比也契合其制造业底色。 城市发展的关键难就难在这,除非能跳出"数据攀比"看本质,否则很容易陷入"占比焦虑"。
我国31年前后GDP前三十城市变化。。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