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最牛调侃美国人的话:美国人不懂电磁弹射技术可以来问我嘛!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马伟明院士——那位被称作当代中国电磁脉冲之父的旷世奇才,他可不是随口吹牛,人家有实打实的真本事支撑。 咱都知道航母是海上霸主,但航母的战斗力全靠舰载机撑着,而舰载机能不能快速、安全地飞起来,全看弹射器的能耐。以前各国都用蒸汽弹射器,美国用了几十年,看着挺唬人,其实满身毛病。这东西体积大得能占半个舱室,还特别费淡水,尼米兹级航母每弹射一架飞机就得耗一吨淡水,机械磨损更是厉害,得靠上百人围着维护,维护费占了航母设备维护费的 80%,效率还低得可怜,根本跟不上现代海战的节奏。所以到了新世纪,电磁弹射就成了航母技术的 “天花板”,谁能啃下这块硬骨头,谁的航母战斗力就能翻着跟头往上涨。 美国按理说该是最早接触这个领域的——他们从 1978 年就重启了电磁弹射研究,前后折腾了三十多年,砸了无数美金,终于在福特级航母上装了这套系统。2017 年福特号服役的时候,美军吹得天花乱坠,说这是 “碾压所有对手的海上霸主”,结果刚服役就露了怯。2020 年一次试航,连接核反应堆和弹射器的电力系统突然短路,4 条弹射器全停了,修了 5 天才找到毛病 —— 就因为一个 200 美元的接触器烧了,却得拆整个电力舱才能换,直接把 F-35C 的测试拖了 8 个月。 更打脸的是故障率,设计要求是每 4166 次弹射才许出 1 次故障,可实际测试下来,每 181 次就出问题,2022 年还差点把一架 F/A-18E 战机弹得冲出甲板。到现在福特号服役 8 年了,连 F-35C 的电磁弹射实战测试都没完成,成了个烧钱又没用的 “技术陷阱”。 就在美国为电磁弹射头疼得抓耳挠腮的时候,马伟明院士带着团队悄悄追了上来,甚至直接跑到了前面。20 多年前,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马伟明,放着安稳的研究不做,非要啃电磁发射这个硬骨头。要知道那时候连英美这些发达国家都折腾了 20 多年没突破,好多人劝他:“你已经功成名就,千万别毁在这个项目上。” 可马伟明的回答斩钉截铁:“搞科研就得担风险,只要是国防建设所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 就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他带着团队在挂着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标语的实验室里,八年磨一剑,攻克了上百项关键技术,硬是把小型样机给捣鼓了出来。当包括 40 位两院院士在内的百余名专家看到成果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当场激动得流泪——这眼泪里藏着多少委屈和不易啊,毕竟咱们在高端装备领域被卡脖子太久了。 更绝的是,马伟明院士还走了一条和美国不一样的 “捷径”。当时国际上搞舰船电力系统都扎堆走中压交流路线,美国福特号用的就是这个,可马伟明经过反复测算,偏要剑走偏锋搞中压直流系统。这想法一出来,几乎被所有顶尖专家否定:“英美都没走这条路,咱们的技术底子根本行不通。” 但他偏要较劲,硬是牵头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又花了 10 年死磕,终于把这个世界级难题给解决了。 这技术有多牛?简单说,美国的中压交流系统就像老旧电路,4 条弹射器共用一个电源,一个坏了全歇菜;而咱们的中压直流系统是每个 “房间” 独立供电,一条出问题不影响其他三条,能量转换效率还更高,直接领先美国 10 年以上。这可不是吹的,2017 年央视采访时马伟明就底气十足地说:“领先就领先美国,美国也是沿着这条路走的。” 现在再看,这话真是一点水分都没有。 有了这个核心技术打底,中国的电磁弹射进度快得吓人。2008 年我们就完成了原理样机攻关,2014 年美国卫星就拍到了咱们的地面试验设施,这可是世界上第二条电磁弹射地面实验装置。到 2017 年,尹卓少将就透了个大消息:歼 - 15 已经电磁弹射了成百上千次,而且咱们不用核动力也能搞电磁弹射,这一下就打破了美国说的 “只有核动力才能撑得起电磁弹射” 的神话。 2022 年福建舰下水,直接装上了电磁弹射器,2024 年海试,2025 年就完成了歼 - 35、歼 - 15T、空警 - 600 三型舰载机的弹射测试,速度快得让外界都来不及反应。武汉试验场的数据更亮眼,连续 300 次弹射无故障,故障率只有福特号的十分之一,而且国产化率 100%,根本不怕别人卡脖子。 现在福建舰已经蓄势待发,舰上的 “谋海制胜,弹射未来” 八个字,是中国海军的承诺,更是马伟明等一众科学家心血的见证。 马伟明院士的话,就是中国国防科技从追赶到领跑的最好宣言,听得人热血沸腾。有这样的旷世奇才在,有这样不服输的科研精神在,中国的科技强国路,只会越走越宽!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8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