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机构迈出向中国迁移第一步,全球治理正在选择中国。   现在全球治理的风向是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01 11:51:08

联合国机构迈出向中国迁移第一步,全球治理正在选择中国。   现在全球治理的风向是真变了,联合国机构已经实实在在迈出了向中国迁移的第一步,这可不是喊口号,上海最近接连落地的两个大动作就是最硬的证据。   先是9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在上海成立,紧接着9月27日,多家媒体发文证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签署了意向声明,将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设立在上海。   这不是简单的机构迁移,而是全球治理体系从“西方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的标志性事件。直白点说,曾经那个靠“嗓门大”说了算的时代正在落幕,现在要看谁能真正解决问题。   美国用实际行动把联合国“逼上梁山”。截至2025年,这个全球最大会费国累计拖欠联合国30亿美元,相当于联合国一年半的运营经费。   没钱办事的联合国总部不得不裁员3000人,连儿童营养援助项目都缩减了12%。   更离谱的是,美国把签证当成政治武器——2025年联合国大会期间,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因呼吁美军拒绝“支持种族灭绝”的命令,直接被吊销签证。   这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霸道行径,让《联合国总部协定》成了一纸空文。   相比之下,中国连续15年足额缴纳会费,2025年分摊比例达20%,仅次于美国。当美国在安理会频繁动用否决权阻挠加沙停火时,中国已向联合国南南合作基金注资1000万美元,专门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   上海能接住这一棒,靠的是实打实的硬实力。全球STEM教育研究所选址上海,看中的是这座城市的“教育基因”——上海学生的PISA成绩连续多年全球领先,拥有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专利授权量超过17万件。   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落地,更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可。   中国用30年实现近1亿人脱贫的经验,已被联合国纳入减贫案例库;清洁能源占比超25%的转型路径,正通过技术输出帮助非洲国家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些实践经验,比西方那些停留在纸面上的“发展理论”更具吸引力。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全球治理逻辑的重构。过去70多年,联合国机构分布始终带着“二战烙印”——32个直属机构扎堆纽约,形成庞大的官僚体系。   但这种“中心化”模式在21世纪显得力不从心: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想在非洲推广可再生能源时,却发现决策链条太长,远不如直接设在肯尼亚内罗毕高效。   如今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主张“行动导向”和“共商共建共享”,正好戳中现有体系的痛点。比如落户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中心,核心任务就是把中国在绿色金融、数字经济领域的成熟方案,直接打包输送给全球南方国家。   这种“授人以渔”的务实态度,比西方动辄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更受欢迎。   当然,机构迁移只是表象,背后是国际权力格局的深刻调整。1945年联合国总部从日内瓦迁到纽约,标志着美国登上全球霸主宝座;2025年联合国机构东迁,预示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崛起。   这种转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多极世界对可靠伙伴的现实需求。   当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退群”时,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当美国限制人工智能技术出口时,上海的金融推理大模型已能自动处理复杂信贷合同。   这些事实证明,全球治理需要的不是“太上皇”,而是能干事、干成事的合作伙伴。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的“不作为”反而加速了这一进程。拖欠会费导致联合国财政枯竭,滥用东道国权力引发众怒,最终迫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启动“职能分散化”战略——把儿童基金会、灾害协调署等核心机构迁往内罗毕、吉隆坡等地。   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本质上是在用脚投票:与其在纽约受气,不如到更具活力的新兴市场寻找生机。   上海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靠的不是政策倾斜,而是对多边主义的长期坚守。从2021年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浙江德清,到如今两大机构齐聚上海,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全球治理的未来,属于那些愿意承担责任、分享发展红利的国家。   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最终可能重塑国际秩序的底层逻辑。当上海的STEM教育中心开始为非洲培训教师,当可持续发展平台帮助东南亚建设光伏电站,人们会逐渐意识到:全球治理不需要高高在上的“裁判”,需要的是扎根实地的“建设者”。   联合国机构的东迁,不过是这个宏大叙事的开篇。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种机构迁移转化为全球治理效能的提升。   而中国给出的答案是:用实践经验破局,以开放包容聚势,让全球治理回归“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或许就是联合国选择中国的深层原因——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竞争力。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