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01 11:51:08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一开始美军还嘴硬,说中国肯定是调不出好飞机,才拿歼-11凑数。可事实很快打了他们的脸:中国现在有400多架歼-11在服役,数量比歼-20多好几倍,活跃在一线部队的就有200架左右,这样的规模根本不是“凑数”能解释的。   美军那些RC-135侦察机、P-8A反潜机,说白了就是来“偷窥”的,目标大、速度慢,最大飞行速度也就800多公里,根本犯不上动用歼-20这种隐身尖刀。   歼-11虽然是从苏-27改进而来,但早不是当年的老样子,歼-11B换了国产WS-10发动机,航电系统全数字化升级,探测距离能到200公里以上,挂着霹雳-12、霹雳-15空空导弹,对付这些慢节奏目标绰绰有余。   2022年12月那次交锋最能说明问题,美军RC-135在南海晃悠,一架挂满实弹的歼-11直接贴上去,两机最近时才6米,歼-11的飞行轨迹稳得像在走直线,美军只能事后跳出来喊“不专业”,却拿不出半点反驳的实据。   2023年2月更有意思,美军P-8A带着CNN记者来南海“作秀”,想拍点所谓“中国威胁”的素材,结果歼-11直接飞到左舷150米处。   飞行员转头盯着机舱里的记者,无线电里的警告清晰有力:“保持安全距离,否则你将被拦截”,就这样“护送”了15分钟,直到美军机向南逃窜才离开。美军本想造势,反倒成了歼-11专业性的“见证者”。   歼-11的航程和滞空时间更是为南海任务量身定做的,最大航程超过3500公里,作战半径1500公里,从海南岛或福建基地起飞,能轻松覆盖整个南海,一次升空能滞空4个多小时,刚好能跟美军那些慢悠悠的侦察机耗到底。   2023年10月拦截B-52轰炸机时,歼-11甚至在夜间出动,借着红外搜索跟踪系统锁定目标,在274米处释放照明弹,逼得美军轰炸机紧急转向。   要知道夜间能见度低,能把距离控制得如此精准,恰恰是技术硬的证明。美军后来想改到夜间侦察,没想到刚好撞在歼-11的优势上,完全是白费功夫。   更关键的是成本账,美军自己最清楚五代机多烧钱,歼-20飞一小时的成本够买辆奥迪A6,燃油加维护就得几十万,而歼-11一小时只要几万块。   2023年中美在印太的空中交锋就有180起,其中70%以上都是歼-11出动,要是全换成歼-20,这笔开销能让后勤部门头都大了。   而且歼-20的隐身涂层娇贵得很,尘土沾一点就得大修,频繁执行伴飞任务太不划算,万一被美军侦察机捕捉到雷达信号特征,更是得不偿失。   歼-11就没这些顾虑,维护简单、皮实耐用,堪称空中“劳模”,刚好承接这些高频次的低强度对抗任务。   2024年那场对峙更能体现歼-11的实战价值,两架歼-11直接硬刚四架美军F/A-18舰载机,火控雷达一锁定,美军战机立马怂了,转头就撤。   联队是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大佐当联队长,相当于掌握了一个精锐部队,地位比一些旅团长的少将还高。这说明歼-11不仅能对付侦察机,遇上战斗机也丝毫不怯场。   美军总盼着遇上歼-20,其实是想摸清楚五代机的底细,可中国空军偏不上当,就用歼-11这种“经济适用型”主力跟他们周旋,既守住了领空,又没暴露核心机密。   南海的密集雷达网更给歼-11添了助力,美军机刚从基地起飞就被盯上,歼-11能第一时间响应起飞,形成“发现即拦截”的闭环。   这种搭配让美军越来越头疼,他们试过加电子战飞机护航,可歼-11的航电系统早就升级过抗干扰能力,根本不受影响。   现在美军算是慢慢摸清了门道,嘴上不说,行动上却越来越谨慎,毕竟每次遇上的都是熟悉的歼-11,既讨不到便宜,又抓不到把柄。   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威慑,比出动一次歼-20更让他们难受。400多架歼-11组成的机群,就像南海上空的移动屏障,用最务实的方式,守住了每一寸领空。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