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滁州市来安县临溪社区活动室内,66岁的南京顶山街道居民马秀梅拿着刚完成的第五幅牡丹画笑言:“跨城养老还能学国画,这样的日子太舒心!”当天,南京退休教师裔建生的国画课在此准时开讲,马秀梅正是学员之一。据来安当地干部介绍,临溪社区与南京一河之隔,1.6万居民中半数是南京人,另外大部分是在南京工作的务工群体。
这只是滁州来安与南京“跨省共生”、宁滁一体化的鲜活缩影之一。从周末到来安乡村享垂钓烧烤的休闲时光,到年轻人乘宁滁城际铁路跨省通勤,到老年人在来安享受南京的专家问诊,再到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南京研发、来安制造”的产品远销海外,来安正以一系列创新实践,将与南京的“邻城距离”转化为“同城便利”。
近年来,来安以“交通先行”打通省际脉络。2022年5月,520米长的汊河大桥改扩建通车,一头连着来安县汊河镇,一头通向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彻底告别“老桥拥堵”状况。来安至南京林场地铁站的跨省公交,年发送旅客达146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时一天就能运送上万人次;已运营的宁滁城际铁路滁州段,在来安境内设6座车站,待南京段通车后,从汊河到南京北站仅需10分钟。
汊河镇与南京市仅一河之隔,“苏A”南京车牌出现概率极高,有着“中国距离外省省会最近乡镇”的说法。今年6月,位于汊河镇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有100多家轨交装备相关企业,85%来自南京。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代表。“我们为南京提供经济又稳定的供应链,南京为我们带来订单和技术。”该公司总经理许智介绍,作为南京浦镇科技实业全资子公司,他们主要生产轨道机车车辆的高端核心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与南京龙头企业的“订单—供应链”循环,让“南京研发、来安制造”的协作模式成为现实。
汊河镇还是来安乃至滁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就位于汊河镇,地处南京半小时都市圈和合肥1小时经济圈核心圈层。早在2019年12月,“支持顶山—汊河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被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近年来,宁滁两地联合成立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共同编制《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研究》,合资成立南京扬子宁安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携手开拓跨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
“我们选择落户顶汊功能区,除了看中这里的独特区位,也因为当地政府在招商时展现的满满诚意和优越的营商环境。”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捷介绍,总投资126亿元的捷泰18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日均产值7000万元,项目一期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40天。如今,公司有35条生产线,日产能超700万片电池片,2024年营收60.56亿元,海外出口逆势增长110%,连续三年蝉联全球N型电池出货量第一。
在来安,像捷泰新能源这样依靠科技创新扎根南京都市圈、抢占市场高地的企业不在少数。在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块块厚度均匀的金属板从生产线缓缓送出,即将发往20公里外的南钢进行后续轧制。“今年开年就满产满销,9月9日通车的常泰长江大桥就使用了我们生产的金属复合材料。”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军介绍。作为南钢的控股子公司,金元素在国内金属复合板细分市场占有率达40%。依托总部技术支持、自有研发工作室,前不久刚下线的核电安注箱复合材料板,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今年2月,位于来安县经开区的太阳谷食品(安徽)有限公司追加投资布局,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绿色食品深加工及新型环保智能冷库一体化项目,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4.5亿元。此前,该公司已经在上海建立起研发团队,作为公司运营和研发总经理的段会轲表示,上海不仅有着明显的人才优势,而且可以更加靠近山姆、麦当劳等主要客户,“我基本每周都要去上海出差”。
背靠沪苏浙,来安正不断放大优势,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来安县科技局数据显示,近三年,该县高新技术企业从114家增至180家,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9.79亿元;累计促成优耐德管道、卡思普等企业与东南大学等高校签订77项产学研协议,引进40余名“科技副总”;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技术转移服务协议,组建安徽空天装备研究院,发布南航65项先进技术成果。
“我们要把来安打造成南京都市圈的‘科创后花园’和‘产业配套地’。”来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重点引进与南京产业链配套的新能源、智能装备项目,进一步深化“南京研发、来安制造”的产业协同格局,加速推动南京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栏目主编:陈抒怡文字编辑:任俊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