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为啥叫“高中渡劫期”?难在哪? 我算从同桌身上看明白了 前几天碰到孩子同桌小明妈,她叹气说“这孩子像变了个人”——高一还能边打游戏边考班级前十,现在天天熬夜写作业,上次月考居然掉了二十多名,问他啥情况,就躲在屋里不说话。 我太懂这种落差了。小明高一可是班里的“活跃分子”,运动会冲百米、班会当主持,作业随便写写也能跟上。可上了高二,数学课讲圆锥曲线,他课上点头说懂,课后做题错一半;物理的电磁学刚摸透,化学又开始讲有机反应,各科知识点像连环炮似的砸过来。有次晚自习,我看见他对着错题本抹眼泪,说“怕爸妈失望,也怕自己考不上想去的大学”。 其实不止小明这样。《中国教育报》之前就提过,高二是高中“成绩分化分水岭”,有教育机构调研显示,近60%的高中生认为高二是“最难熬的一年”:一方面知识难度比高一陡增,比如数学的导数、生物的遗传规律,光靠死记硬背根本没用;另一方面,还没到高三的冲刺紧迫感,却要提前面对“能不能考上好大学”的焦虑,很容易陷入迷茫。 网友对这事的看法也吵翻了。有人说:“高二真的难!我当年就是这时候掉的队,知识衔接不上,心态又崩,后来花了半年才追回来,必须重视!” 也有人反驳:“哪有那么夸张?我高二该玩就玩,只要高一基础打好,跟着老师走就行,没必要把自己逼太紧。” 我倒觉得,高二的“难”不是坏事,更像一场“淬炼”。它难在知识的“爬坡”,也难在心态的“成长”——熬过这段,既能摸清自己的学习短板,也能学会怎么扛压力。那些觉得“不难”的人,要么是基础够扎实,要么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根本不是“随便学”就能成的。 不过有个问题我一直想不通:如果自家孩子高二出现成绩下滑、心态焦虑,该先逼他补知识点,还是先停下来帮他调整状态?毕竟逼狠了怕他厌学,松了又怕跟不上,大家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选?
但凡编剧有个高中文化,也不会这么编吧
【1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