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俄方突破限制给中国供重型发动机,说到底就是心里门儿清——中国现在的发动机动力短板,根本不是永远迈不过去的坎儿,再加上自己正被西方制裁逼得没辙,中国市场就是眼下最靠谱的救命稻草。 2025年9月,普京直接跑到联合发动机公司的PD-26发动机生产线督战,当场就拍了板:2026年前必须把叶片材料的国产化搞定。这份急迫劲儿,背后全是西方制裁下的生存焦虑。 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开始,波音、空客直接断了合作,俄罗斯航空工业的供应链一下就卡壳了,2024年民用飞机交付还不到100架,就算是他们主力的PD-14发动机,2025年计划产量也才30台。 更别说花了28亿美元研发的PD-26,要是找不到稳定买家,整个项目说不定就得因为没钱停下来。 可俄方心里比谁都明白,这个机会窗口没那么长。美国2025年5月暂停给中国出口航空发动机,看着像是给俄方递了个机会,可中国自主研发的脚步压根没慢下来。 俄方打算供应的PD-26,推力26吨、涵道比11:1、涡轮前温度1800K,咱们中国航发的CJ-1000A早就完成了CR929客机的适配测试,推力能到42千牛,涵道比是12:1,就连燃油消耗率都比PD-26低3%。 更关键的是,CJ-1000A的高压涡轮用的是国产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涡轮前温度直接冲到2050K,寿命能到30000小时,比PD-26的设计指标还高一大截。 2025年8月,CJ-1000A都在波音747测试平台上完成了100小时连续试车,计划2027年就能量产,比PD-26预计的2028年拿到适航认证还早一年。 俄方之前还退出了中俄联合开发的CR929项目,现在倒好,主动提出要给PD-26,连复合材料机翼都愿意拿出来,甚至愿意分三阶段转让核心工艺,从装配图纸到故障诊断系统的代码,一点都不藏着。 这种转变,全是因为看清了中国产业链的实力——上海临港航空产业园里聚了50多家配套企业,CJ-1000A98%以上的零部件都能自己造,就连以前被卡脖子的FADEC系统,现在也完全自主了。 之前俄方派人考察中国生产线,反倒对咱们的国产3D打印工艺特别感兴趣,这种角色反转,说起来还挺有意思。 经济压力更是让俄方没法犹豫。2025年俄罗斯经济增速掉到了1.5%,21%的高利率又把投资的活力给压下去了,工业生产和外贸增速都没起色,航空工业急着要资金救命。 普京督战的时候,当场就批了追加150亿卢布的研发资金,结果才过两周,财政部就因为军费要增加,又砍了50亿卢布,这种预算上的反复,让项目推进特别没谱。 再看咱们中国,光CJ-1000A的研发投入,就足够支撑一直突破,俄方心里清楚,要是现在不抓住合作的机会,等中国彻底补齐动力短板,PD-26说不定连10亿美元的对华出口额都拿不到,远低于一开始50亿美元的预期。 再看军事领域的技术追赶,更让俄方确信中国早晚能突破。咱们中国只用了不到30年,就把军用发动机的国产化给全搞定了,从歼10C到歼20S,国产涡扇发动机早就不依赖别人了,这速度让俄方不敢小看。 就算是工业领域,中国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虽然暂时排在全球第三梯队,透平口温度1400℃、热效率36%,和美国GE9HA.02的1600℃、43.9%热效率还有差距,但好歹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研发节奏一直在加快,照这势头,追上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中俄这次合作,更像一场算准了时间差的博弈。俄方给PD-26,能帮咱们C929宽体客机解决短期的动力问题,免得被美国断了LEAP-1C发动机的供应;咱们中国也能借着合作攒点维护经验,反过来帮自己的自主研发提速。 但俄方真正的心思,是想借中国市场保住自己的技术迭代能力——毕竟PD-26现在才完成30%的研发,高压涡轮的故障率还有8%,远高于国际民航组织0.1%的标准,没有中国的资金和市场撑着,后续研发根本没法推进。 说到底,这种合作就是俄方摸透了中国的技术潜力:咱们现在的动力短板,也就是发展过程中暂时的事儿,凭着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砸在研发上的力度,突破只是早晚的事。 与其等中国彻底能自己搞了,再丢了所有机会,不如现在主动供货,既能赚点短期收益,还能加深战略绑定,在西方制裁的夹缝里,给自家航空工业留条活路。 毕竟现在俄方拿得出手的高端制造产品已经没多少了,要是错过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PD系列发动机说不定真就成了只能看不能用的技术展品了。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