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到,急着花钱。中美经济这场漫长的拉锯战,到了一个很微妙的节骨眼。 这场仗打到现在,全球都捏着一把汗,谁都想看看中美这两个经济巨头到底谁先露怯。 中国的出口盘子里,曾经的主力品类正面临考验。虽然前两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还能保持8.7%的增长,但对美出口的结构性压力很明显。 长三角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工厂,去年积压的库存已经堆到了车间走廊,老板拿着最新的订单报表叹气,对美出口额比前年降了近三成。 这不是个例,美国对约37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像一道门槛挡在前面,让不少传统制造业商品失去了价格优势。 就连曾经风光的机电产品,也因为美方的技术限制和市场壁垒,出口增速放缓,一些企业不得不暂停部分生产线,等着新的订单救场。 好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帮了忙,2023年对共建国家的进出口额已经冲到19.47万亿元,可开拓新市场需要时间,短期内还是难解眼前的燃眉之急,毕竟谁都想让手里的货快点变成现金流。 美国的焦虑则藏在空荡荡的货架背后。佛罗里达玩具制造商BasicFun的CEO早就预警,假日季的玩具短缺已成定局,原因很简单,关税导致的停产加上零售商不敢备货,把整个行业逼到了墙角。 今年早些时候美方加征的关税,哪怕后来降到30%,也让不少玩具厂停摆了60天,错过的生产进度根本补不回来。 零售商们怕库存积压不敢多订,制造商怕成本太高不敢备货,最后遭殃的还是消费者,货架上不仅种类少,连替代选项都没几个。 更要命的是美国自己的制造业顶不上来,2025年7月的制造业PMI已经跌到48.0,连续五个月收缩,就业指数更是降到43.4的五年新低。 想找替代产能,可国内劳动力成本一上来,产品价格直接翻倍,根本没法和中国的完备产业链竞争,就像那家玩具厂老板说的,撤出中国毫无意义,这里的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没人能比。 两边的困境还藏着更深的连锁反应。美国折腾半天搞“去中国化”,结果供应链只是多拐了几个弯,中国对墨西哥、越南的出口跟着增长,这些国家组装加工后再卖到美国,成本反而更高了。 2023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冲到1.06万亿美元,比贸易战前还高,想通过关税减少逆差的算盘彻底落空。 更讽刺的是,打压中国企业反而伤到了自己,英伟达在华收入占比从20%跌到10%以下,芯片企业眼睁睁看着最大的市场缩水,却没法改变现状。 中国这边则在压力下加速转型,“新三样”出口去年突破万亿,同比增长29.9%,光伏、新能源汽车靠着技术优势打开了欧洲、东南亚市场。 可转型期的阵痛难免,传统产业的库存压力、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这也是为什么急着让货物流动起来的原因。 全球产业链的韧性,成了这场拉锯战里最有意思的变量。美国想搞“小院高墙”,却发现根本离不开中国的中间产品,从电子元件到工业原材料,少了中国供应,本土制造业就转不动。 中国想拓宽市场,却也得面对美国市场的规模诱惑,毕竟那里还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就像国际清算银行说的,中美供应链只是变得更迂回了,韧性没增强,成本倒涨了不少。 现在,两边的政策博弈像一层窗户纸,谁都没法轻易捅破,只能在这种微妙的平衡里继续耗着,全球都在盯着,看谁先找到破局的办法。
中美贸易“清零”冲击全球!500亿对5000亿,脱钩还是谈判?这场博弈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