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五名委员全票通过,最终裁定中国产渣罐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并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这项持续14个月的调查终于尘埃落定,意味着美国将对中国渣罐征收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9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五名委员一锤定音,对中国渣罐祭出了史上最狠的“双反”税率——反倾销税278.81%加反补贴税226.16%,总计高达520%。 这一裁决让这场持续14个月的调查画上了句号,但背后的故事远没有这么简单。 说到渣罐,这可不是普通的铁桶,它是钢铁冶炼中的关键装备,要能扛住1600度的高温,还得耐得住钢渣的反复冲刷。 而全球能造这种“大家伙”的工厂不超过十家,而中国企业就占了70%的市场份额。 过去五年,中国渣罐在美国市场可谓风生水起,自从美国本土最后一家渣罐厂2019年关门大吉后,中国产品逐渐填补了市场空缺,进口量暴增19倍,到2024年,对美出口已达3.7亿美元,市场占有率超过62%。 这场“双反”调查从2024年7月拉开序幕,3月,美国商务部先抛出反补贴初裁,给出226.16%的临时税率;6月又补了一刀,反倾销初裁税率定在194.43%。 更要命的是,美方搬出“不利可得事实原则”这个大招,许多没来得及应诉的中国企业直接被判最高税率。 美方说中国企业靠政府补贴和低价倾销抢了他们的市场,害得本土企业产能闲置,但事实上,美国本土早就没有完整的渣罐生产线了。 拿着“产业受损”的帽子打压中国企业,这种说法着实牵强。 如此高额的关税,相当于把一个原价5000美元的渣罐,硬生生推到了3.8万美元,这哪是加税,简直是直接把中国渣罐挡在美国市场门外。 而这场仲裁的影响可不止于表面,中国企业固然受创,但最先喊疼的却是美国自己的钢铁厂。 尤其是那些依赖中国渣罐的小型电炉厂,每吨钢的成本至少上涨6美元,利润直接被削去三分之一。 有企业想过通过第三国转口来规避关税。但美国早有准备,启用了区块链溯源系统,严查产品的熔炼批号和金属成分。 今年前七个月,经越南转口的渣罐订单就暴跌了73%,一家企业因产地证问题,区区1800美元的订单最终亏损500多万,这条路算是彻底堵死了。 面对市场封锁,中国渣罐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有的转战中东和东南亚市场,有的考虑在美国设厂,还有的干脆转型生产风电零部件,但无论哪条路,都需要时间和资金重新布局。 这场“双反”调查折射出的是更深层的产业博弈,美国一边喊着产业保护,一边却面临着严重的产业空心化困境。 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没有熟练的技工,就算把中国企业全赶出去,美国本土产业也很难迅速填补空缺。 从小小的渣罐,我们看到的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缩影,他们想借高关税重建本土产业链,但代价是下游企业成本上涨,最终损失的还是整体产业竞争力。 这场贸易摩擦告诉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与其筑起贸易壁垒,不如着眼于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毕竟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计。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年轻人为什么千万别炒股?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