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北约盟军最高司令格林克维奇称: 美国已向盟国表示,中国已成为最大军事威胁!从称中国是“系统性挑战”到升级为“军事威胁”,北约的口径跟着美国变,本质是冷战思维在作祟。 北约对中国的定位调整并非突然发生。2022 年,北约发布的战略概念文件首次将中国纳入议题,提及中国对北约安全构成 “系统性挑战”,当时主要聚焦经济与科技领域的竞争。 2023 年,北约多国开始在军事领域提及中国,部分成员国与美国联合在亚太地区开展军事演习,理由涉及 “应对地区安全挑战”。2024 年以来,美国多次在北约内部会议中强调 “中国军事力量增长”,推动北约将对中国的定位进一步升级,直至此次格林克维奇明确提及 “最大军事威胁”。 中国的国防政策始终以防御为核心,这一立场从未改变。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国防力量的发展完全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针对任何国家。 2025 年,中国国防费占 GDP 的比重约为 1.7%,低于世界主要国家平均水平,且国防力量的运用严格遵循国际法,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护航任务等多边安全合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派出维和人员超 5 万人次,为维护全球安全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北约内部对 “中国军事威胁” 的表述存在分歧。部分欧洲成员国担忧过度聚焦中国会分散北约在欧洲的安全资源,影响对俄乌冲突等欧洲本土安全议题的应对。 法国、德国等国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应与中国保持对话沟通,避免将双边关系简单定义为 “威胁”。这种分歧导致北约在相关政策制定上未能形成完全统一的立场,此次格林克维奇的表述更多体现美国的立场,而非北约全体成员国的共识。 美国推动北约升级对中国定位的背后,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北约以对抗苏联为核心目标,形成了 “阵营对抗”“非友即敌” 的思维模式。 如今,这种思维被沿用至对中国的认知中,忽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事实,也无视中美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存在的合作空间。事实上,中国与北约部分成员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已有合作,例如在反恐情报交流、灾害救援等方面,双方曾多次开展务实协作。 当前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是合作共赢,而非阵营对抗。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诸多全球性挑战,这些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而非通过渲染 “威胁” 制造对立。 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已得到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为破解冷战思维、构建新型国际安全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不会因为个别国家或组织的定位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和平发展道路。
9月24日,北约盟军最高司令格林克维奇称:美国已向盟国表示,中国已成为最大军事
静谧林间小径
2025-09-29 12:16:17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