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名伪军师长派人送给粟裕一把伞,粟裕疑惑地打开伞一看,里面竟藏了一张纸,纸上的内容让粟裕吓出冷汗,他立即下令:“全军集合!”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里,粟裕将军收到了一把看似普通的雨伞。送伞的人身份特殊,竟是一位伪军师长。 当粟裕打开伞骨,发现夹层中的纸条时,额角瞬间渗出冷汗。纸条上的情报犹如惊雷:日军已经掌握了新四军全部动向,暗杀行动即将开始。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条情报,我军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把伞背后的送伞人,正是潜伏在汪伪政府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施亚夫。 他表面上是伪军第七师中将师长,实则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尖刀。这样的身份,让他无时无刻都要面对同胞的误解、甚至唾骂。但他必须笑着接受,并演绎好“汉奸”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最关键的情报。 施亚夫传递情报的时机堪称千钧一发。当时,新四军刚刚结束一场高级军事会议,各位首长正按原定路线返回驻地。日军特高科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准备在半路实施斩首行动。 若不是这把伞及时送到,整个华中抗日指挥系统极有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粟裕看到情报后的反应,也展现了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决断力。 他不仅立即下令全军集合,更采取了三项关键措施:紧急更换所有联络密码,立即调整行军路线,派出骑兵通讯员追赶已经出发的干部队伍。这些措施环环相扣,展现了他对情报战的深刻理解。 其实,隐蔽战线上的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正面战场。施亚夫这样的地下工作者,要面临的压力不比战场上的战士少。 敌人的怀疑、同胞的误解、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煎熬,这些都时时刻刻的提醒着他们,不能有一刻松懈。 地下工作者虽不能像前线将士那样冲锋陷阵,却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个国家。每一次情报传递,都是在与死神博弈。 这场伞中谍报的传奇,也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情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当时中国军队在装备上处于劣势,准确的情报往往能扭转战局。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条关键情报的价值,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像施亚夫这样的情报工作者要么隐姓埋名、要么背负唾骂,但他们的功绩不该被遗忘。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无数地下党员隐姓埋名,用生命捍卫着国家安全。 他们中的许多人,直到牺牲都没能留下姓名。施亚夫冒死送伞的举动,让无数战士免于牺牲,这个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同时,也提醒我们:情报工作永远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 信息来源: 《粟裕回忆录》 《新四军战史资料选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文|墨海 编辑|史叔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