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国家穷,是很难理解的,就比如柬埔寨,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75%是平原,人口还不到1700万,可以说吃饭问题,完全不用愁,可现实却是,它依然是东南亚最穷的国家之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坐落在东南亚的心脏地带的柬埔寨,拥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之一,湄公河滋养着辽阔的平原;这里曾经诞生过辉煌的吴哥文明,那些耸立千年的寺庙见证着昔日的荣光。 从飞机上俯瞰,柬埔寨一望无际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这里的气候得天独厚,一年可以种植三季水稻,理论上足以让不到1700万的人口丰衣足食。但踏上这片土地,你会发现道路崎岖不平,乡村地区的房屋依然简陋,许多农民仍然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原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东南亚邻国开始工业化进程时,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政权却在推行极端政策,导致近四分之一人口非正常死亡,知识分子几乎被屠杀殆尽,整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被彻底摧毁。直到今天,与柬埔寨的年长者交谈时,仍能从他们眼中看到那段历史留下的阴影。 而且,战争结束后,柬埔寨的基础设施几乎完全瘫痪,从金边到暹粒的公路坑洼不平,电力供应时断时续,乡村地区的孩子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学校。 更为棘手的是,人才的断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弥补的。一位在金边工作的非政府组织负责人感慨道:“我们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懂得管理和技术的人才。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所剩无几,年轻一代的教育又跟不上。” 走进金边郊外的制衣厂,你会看到数万名年轻女工在流水线上埋头工作,将一块块布料变成国际品牌的服装。制衣业如今占据着柬埔寨出口的半壁江山,为超过百万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 但这些工厂大多从事低附加值的代工生产,工人的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技术含量有限,利润微薄。而且,这一产业严重依赖欧盟和美国提供的贸易优惠待遇。随着柬埔寨经济发展,这些优惠正在逐步取消,制衣业的竞争力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干拉省的农村,有的农民一家六口耕种着两公顷稻田,虽然不至于挨饿,但生活依然拮据:“我们种的稻谷品质很好,但收割后只能以低价卖给中间商,如果我们有自己的加工厂,能把稻谷加工成精品大米直接出口,收入至少能翻一番。” 而这正是柬埔寨农业现状的缩影:丰富的资源因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而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 与此同时,近年来,欧盟开始重新考虑对柬埔寨的贸易优惠,美国则对部分柬埔寨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些外部压力让本就脆弱的柬埔寨经济雪上加霜。而在国内,贫富差距日益明显。 在金边,豪华轿车穿梭于繁华的街头,与路边简陋的摊贩形成鲜明对比;高级公寓拔地而起,不远处却是成片的贫民窟。 然而,希望并未泯灭。在暹粒的一家社会企业里,一群年轻人在学习传统雕刻技艺的同时,也在接受电子商务培训,他们制作的工艺品通过互联网销往世界各地。在湄公河畔,新的深水港正在建设中,未来将降低农产品出口的运输成本。 柬埔寨政府也意识到单一经济的风险,开始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吸引汽车组装、电子元器件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投资。 备受瞩目的德崇扶南运河项目,正是柬埔寨寻求突破的象征。这条规划中的运河将连接首都金边与沿海地区,使柬埔寨货物不再需要绕道越南的港口,大大提升运输效率和国家经济自主性。尽管面临诸多质疑,但这一宏大的工程展现了柬埔寨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 文│一阳 编辑│史叔
刚超中国就“熄火”?印度生育率跌破标准线,人口第一还能坐几天印度刚刚把中国拉
【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