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说,根据日本媒体的推测,解放军将来若是发起解放台湾行动,如果

经略简料 2025-09-29 10:44:42

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说,根据日本媒体的推测,解放军将来若是发起解放台湾行动,如果域外势力胆敢介入的话,那么解放军一定会是打一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战争,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围点打援”。 最近,台湾退役将领栗正杰在政论节目《头条开讲》上,把“围点打援”这个词带火了。 他援引日本保守派媒体《产经新闻》的预测,描绘了一幅解放军可能在2026年采取行动的图景,让这个本是军事术语的概念,瞬间成了大众热议的焦点。 但这事儿远没听起来那么简单。我们今天要聊的,不是重复战术流程,而是要从心理、技术和历史三个层面,扒一扒“围点打援”到底是怎么成为一个能影响未来的大棋局。 首先得明白,当这个战术被公开拿到台面上讲,它就已经是一场心理战了。目的压根不是泄密,而是直接从根子上瓦解外部干预的“意愿”。 它的核心打击目标,与其说是岛内设施,不如说是美日的“协防”承诺。 一旦让外界觉得驰援台湾不再是秀肌肉,而是一场“过来就是送人头”的豪赌,那么岛内某些势力赖以生存的那个“靠山”,心理上就先塌了。 这种公开的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战法级”的信心秀。它通过“导弹雨”这类极具冲击力的场景,把干预行动塑造成一种军事和政治上的冒险,逼着想插手的人掂量掂量自己付不付得起代价,从而在舆论场上夺回主动权。 再来看技术层面,现代的“围点打援”早就不是划片海域那么简单了。它靠的是技术,构建出一个看不见但绝对存在的“智能化禁区”,彻底改变了海战的攻防逻辑。 这张大网,是用北斗卫星的“天眼”、电子战的“迷雾”和无人机群的“触手”编织起来的,追求的是对战场信息的绝对掌控。 而且,它的火力网也不是只对着台湾本岛。东风系列,特别是高超音速导弹,打击半径直接覆盖到冲绳的嘉手纳,甚至横须贺。这意味着,它能从源头上就敲掉所谓的“援军”,让增援部队还没出发就面临瘫痪。 这背后,是中国恐怖的工业制造能力。导弹、无人机能像“下饺子”一样快速量产,确保在消耗战里有打不完的牌。这种持续作战能力,是军力分散在全球的美军很难承受的。 最后,我们得看到这个战术的历史传承。它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解放军从陆地战争经验里提炼、升级而来的。 无论是1932年的苏家埠战役,还是1949年的天津战役,核心思想都是分割包围,阻断增援,从而掌握战场主动。这个思路,在今天的台海战略中一脉相承。 当然,执行的工具已经换代了。当年的“围”,靠的是战壕和人海;今天的“围”,靠的是电子屏障和火力覆盖。当年的“援”,是步兵军团;今天的“援”,是航母编队。战术内核没变,但手段已是天壤之别。 所以,“围点打援”不仅是瓦解对手意志的心理武器,是由尖端技术构筑的物理屏障,更是植根于历史的战略智慧。 当这个话题被反复讨论,其实博弈的焦点已经悄然转移——从“要不要干预”,变成了“如何承受干预的代价”。 说到底,无论战术如何推演,最终指向都异常清晰:在维护国家主权这件事上,中国正在构建一种让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轻易插手的战略确定性。 参考资料:中天电视节目《头条开讲》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