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回家,三姑六婆围坐的圆桌常常宛如一个无形的审判场。我那32岁尚未成婚的表姐,被七大姑当面斥责“女人过了30就贬值”;邻居家多年丁克的大哥,每次碰到小区大妈,大妈总会小声嘀咕“这是断了祖宗的香火”。 这些话语恰似细密的尖针,刺得人浑身不舒坦,可仔细思量,为啥自己的人生要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呢? 老辈人总是宣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天经地义”这四个字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农业社会的生存法则。 那时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男人是田间的主要劳动力,女人则需操持家务、生育后代,家族人丁兴旺才能在村子里立足。 养儿防老更是不可或缺的,在没有社保医保的年代,子女就是最为可靠的“养老保险”。 但如今呢?我表姐在互联网公司担任总监,她一个人的薪资能抵得上老家三户人家的年收入;邻居大哥夫妇退休后拿着养老金环游世界,生病有医保保障,根本无需依靠子女来“防老”。 社会早已发生了变化,那沿用了数千年的生存逻辑,怎能依旧套用在今天的人身上呢?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些陈旧观念总是将人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唯独忘却了“人”应有的生活状态。 我见过为了“给父母长脸”而仓促结婚的朋友,婚后天天争吵,30岁就变得面容憔悴;也见过被催生的同事,明明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却被迫辞职回家生孩子,最后只能对着哭闹的婴儿暗自垂泪。 他们脸上的笑容日益减少,可长辈们却觉得“这样才像个正经人家”。然而“正经”的标准是谁制定的呢?难道用自己的幸福去换取他人的“面子”,才算是活得“正确”吗? 那些爱嚼舌根的人,其实也有着微妙的心理。村口的张大妈总是说“不结婚就是不正常”,可她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家暴男,天天在家中哭泣;楼上的李大爷逢人便夸赞“我孙子都上幼儿园了”,转头却向我爸抱怨儿子儿媳天天啃老。 他们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不过是想用别人的“不合常规”,来掩盖自己生活中的杂乱不堪。就如同菜市场里挑菜的大妈,越是自己的菜不新鲜,就越要叫嚷着说别人的菜打了农药。 我并非认为结婚生子不好,我看到表哥和表嫂从校园情侣步入柴米油盐的生活,看到他们带着孩子在公园散步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比星星还要明亮;也看到我姐生了二胎之后,虽然累得掉头发,但是看着两个孩子凑在一起说悄悄话,嘴角的笑容就未曾消失过。 但这些美好,前提都是“他们愿意”。就像有人喜爱吃辣,有人钟情于甜,有人只想捧着一碗白粥度过一生,口味哪有高低之分呢? 说到底,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而不是过给街坊邻居看的。我表姐去年带回来一个女朋友,两人手牵手站在家族聚会上,虽然有人当场摔了筷子,但表姐眼中的坦然,比任何“面子”都要珍贵。 邻居大哥夫妇今年去了冰岛看极光,在朋友圈晒出的照片里,他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雪地里笑得像个孩子。 真心希望有一天,当我们谈及婚姻时,谈论的是“你们相爱吗”,而不是“你们什么时候办酒”;说起孩子时,问的是“你们准备好了吗”,而不是“怎么还不生”。 毕竟,一个人的价值,从来不是依靠结婚证和出生证来证明的。那些总是把“传宗接代”挂在嘴边的人应该明白:祖宗们留下的规矩,是为了让后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是让后人成为规矩的囚徒。
过节回家,三姑六婆围坐的圆桌常常宛如一个无形的审判场。我那32岁尚未成婚的表姐,
吕好的公评情感
2025-09-29 09:44: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