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租15年,法院判租客赢,不是因为租金太低,而是因为合同白纸黑字签了,就得认。 这事儿发生在江苏淮安,2008年一个农村家庭把自家房子一次性收了16万,答应租给外人15年。 当时这笔钱够盖两间新房,没人觉得亏。 可到2023年,房价涨了,房东反悔了,说“这哪是租房,简直是送房”,于是告上法庭,要求加租或解约。 法院没支持。 不是不懂人情,是更懂法律——合同是双方自愿签的,租客没骗人,房东也没被逼,16万在当年不是小数目,它换的是未来15年的稳定居住权,不是房产所有权。 农村房子不能卖,但能租,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智慧。 有人骂租客“捡漏”,可谁规定,提前规划、锁定风险,就该被道德审判? 我见过不少农村亲戚,年轻时卖房怕手续麻烦,干脆签个十年二十年租约,图个安心。 他们不是不懂行情,是知道未来不确定。 今天房价翻几倍,他们没哭穷,也没后悔,因为当初的选择,是用现金换确定性。 而那些现在喊“吃亏”的,恰恰是把“机会成本”当成了“损失”。 最高法后来专门发了意见:长期一次性付租,别因房价涨就翻旧账。 这背后是司法在立规矩——契约不是便利贴,撕了重写,它是一道底线。 我们总说要讲诚信,可真到自己吃亏,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不合理”。 但法律不讲“你觉得”,它只问“你当时答没答应”。 这场官司赢的不是租客,是所有认真签合同的人。 如果你也签过长期协议,别等涨价了才想起喊冤。 法律不保护情绪,只保护承诺。
2021年一房东以各种理由不退租客押金,租客为了报复房东买了300多个鸡蛋,分别
【127评论】【1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