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宾抛出这句追问,现场瞬间安静。三分钟后,掌声炸裂。 黄岩岛的主权争议由来已久。菲律宾多次宣称黄岩岛“离自己近”,在所谓“专属经济区”范围内;但高志凯抛出的这个问题,直接把争端拉回到了历史和国际法的起点。 根据1898年《美西和平条约》的原文记载,菲律宾的西部边界划定在东经118度。而黄岩岛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17度48分,刚好在这个线的外面。 也就是说,连美国当年把菲律宾“卖”给自己的时候,都没把黄岩岛算进去。这个事实,不需要争论,只需要查地图和条约文本。 面对这个基础的数据,菲律宾方面一时间无言以对。因为这不是情绪对抗,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高志凯没有停在那里,他继续补充道,菲律宾近年频繁引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试图用“专属经济区”去主张对黄岩岛的拥有权。 但问题是,《海洋法公约》明确强调“陆地决定海洋”,这意味着得先有合法的陆地主权,才能谈海洋权利。一句话讲明白,黄岩岛要是本来不属于你,那它在你家门口漂着也没用。 更让人难以回避的是地图证据。菲律宾方面曾拿出一份1734年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地图,试图证明自己对黄岩岛的“历史主张”。 但高志凯指出,这种殖民地时期的绘图,既非主权声明,也无法律效力。 而且,就算用菲律宾自己的官方地图做参照,从独立建国到1997年,黄岩岛从未被纳入其国家版图。换句话说,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菲律宾才突然“想起”这个岛。 这种“说变就变”的态度,和国际法的严谨逻辑显然对不上号。更关键的是,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主张从未中断。 早在元代,郭守敬就在“四海测验”中将黄岩岛作为测量点。明清时期,它已被纳入海防体系。 1935年中国政府明确将其列为中沙群岛一部分,之后历次地图、地理资料都明确标注。从时间线看,中国的主权主张不仅早,而且连续,一直持续到今天。 而菲律宾方面,真正开始对黄岩岛“有意见”,要追溯到1997年以后。1997年之前,它没有任何正式文件、地图或声明把黄岩岛划为领土。 这就像邻居家几十年没人提某块地归自己,突然某天说,那是他家的。理由呢?“离我家近”。 从90年代起,菲律宾开始派军舰进入黄岩岛海域,阻挠中国渔民作业。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爆发,中菲双方舰船持续对峙数周,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将争议提交国际仲裁。但中国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参与,也不接受所谓仲裁结果。 因为根据国际法,仲裁庭根本无权处理领土主权问题,它的结论没有法律约束力。 即便如此,菲律宾依旧不断在黄岩岛问题上“刷存在感”。2024年,该国船只多次非法闯入黄岩岛附近海域,引发中方海警执法。 中国则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巡航等方式,持续强化对黄岩岛的实际管理。从地图到行政措施,从历史到现实,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控制从未间断。 这次高志凯在菲律宾抛出的提问,恰好打在争议的“七寸”上。不是讲空话,也不是喊口号,而是用条约、用经纬度、用历史资料,扎扎实实地在讲道理。 现场掌声,不是因为他声音大,而是因为他讲的是真话。 南海的局势复杂,但说到底,黄岩岛的归属问题并不复杂。它不在1898年划给菲律宾的范围里,这是白纸黑字的条约写明的。 它在中国的历史地图和行政体系里,这是几百年来的事实。菲律宾的“地理靠近”论,看似有理,其实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 争议无法靠情绪解决,也不能靠“讲得多就成真”。高志凯用一句话,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国际关系不是讲谁嗓门大,而是看谁证据足。 黄岩岛的历史和法理清晰可见,菲方的主张经不起推敲。与其靠地理距离凑热闹,不如翻翻条约,看看地图,踏实面对现实。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南海争议,也多次呼吁地区国家回到双边协商轨道上来。 但协商的前提是尊重历史与法律,不能一边否定条约,一边又想拿着国际法说事。黄岩岛的问题,归根结底不是谁说得多、喊得响,而是谁有证据、谁讲道理。 这一次,高志凯的提问没有怒气,也没有威胁,只是一句看似简单的追问,却让整个黄岩岛争议的逻辑链条瞬间清晰起来。 掌声,不是为他个人,而是为那句让人无法回避的真话:“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 这个问题,恐怕不仅在菲律宾,还将在南海问题的讨论中,持续回响。
“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宾抛
巧珍
2025-09-29 02:43:37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