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表示中国是现代世界历史上没见过的国家,中国很独特!表明美国对付中国很吃力没有更好办法! 贝森特指出,美国过去面对过不少强敌,冷战时的苏联、八十年代的日本,都有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法。 对苏联,是靠拖垮;对日本,是靠削弱。但轮到中国,这些老套路全都失灵了。 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封闭、产业单一,美国抓住这一点,打的是技术封锁和军备竞赛的组合拳。 日本当年出口依赖大,美国抓住汇率这个软肋,一纸“广场协议”,就让对手一蹶不振。但中国不同,贝森特用了“前所未有”来形容。 她说,中国的双重压强让美国很难下手。一个是经济,一个是军事,而且两条腿走得都很稳。这就让美国以前那种“打一边、震慑另一边”的策略没了用武之地。 从经济上看,中国已经不是那个靠“世界工厂”吃饭的角色了。现在的中国,不光能造,还能卖得更远。 即便美国加了关税,中国企业照样能开拓出东南亚、非洲、“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市场。这边美国刚开刀,那边中国就转身换市场,活脱脱一个经济上的“太极高手”。 更关键的是,这场贸易战最后吃亏的,反倒是美国自己。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加税成本,通胀压力直接传导到普通家庭。 这种“两头打不中”的尴尬局面,让华盛顿越来越焦虑。 而技术封锁这一招,也没起到预期效果。美国试图卡住中国在半导体、5G、AI等领域的发展,但中国的反应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国产替代。 不到两年,国产芯片的产量显著提升,像高端光刻机、5G基站等关键设备也开始实现自主。美国原本想把中国“困住”,结果反而逼着中国走上了技术自立这条路。 在金融领域,中国也早早做了准备。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与多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金融制裁的威慑力在中国这里打了折扣。 贝森特承认,美国曾试图用美元体系作为工具,但发现效果并不显著。 军事上,中国的步子虽然不急,但走得稳。歼-20、山东舰、东风系列导弹这些装备的出现,让美国在亚太的传统军事优势受到挑战。 特别是在南海,中国通过岛礁建设、常态化巡航,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战略存在。 与过去苏联那种“对抗式扩张”不同,中国采取的是“积极防御”的方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搞军备竞赛,而是精准建设、重点突破。 美国想用军事围堵来施压,结果发现中国不仅不接招,还在关键领域悄悄进步,搞得美国防务高层越来越被动。 贝森特还提到,中国的发展模式也不走西方老路。中国既保留了强有力的国家调控,又释放了民营经济的活力,还能保持政策的长期连续性。 这种“计划+市场”的混合体制,西方连定义都费劲,更别说应对。 比如中国的“五年规划”制度,不仅稳,还准。这种战略连续性,让资源配置更高效,政策落地更有力。 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在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科技等领域全面开花,形成了一个强政府与活市场并存的局面。 贝森特的表态,也折射出美国内部的战略困境。过去几年,华盛顿对华政策反复横跳,从强硬制裁到拉拢围堵,手段不少,但就是没见到多少实际成效。 美方自己也清楚,问题不是没出招,而是招不管用。 而且,美国国内政治分歧严重。有的政客主张继续强硬,有的则呼吁回归理性。 从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优先”到如今拜登政府的“价值联盟”,中间摇晃的姿态太多,连自己人都搞不清方向。 贝森特这番话,说白了,是一种外交层面的“自我反思”。 她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拉盟友,而是冷静地指出问题本质:中国不是苏联,不是日本,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存在。美国之前的经验套路,在中国这儿全都不灵。 《金融时报》也指出,美国对华政策长期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但面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科技、军事、外交全方位逐步崛起的对手,仅靠战术操作,难以取得战略主动。 而从中国这一边来看,立场一直很明确。中国不寻求霸权,也不搞阵营对抗,但也绝不会接受外部强加的规则。发展靠的是自主选择的道路,不靠谁施舍,也不怕谁施压。 贝森特的这番话,或许是美国战略调整的前奏,可能会有更细化、更隐蔽的手段接踵而来。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中美博弈不会暂停,而是进入一个长期竞争、共存与博弈的新格局。 信息来源: 《外交部:无论美方如何包装都掩盖不了对华遏制打压的企图》——央视新闻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2评论】【9点赞】
用户11xxx92
美国人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