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究竟会不会抢了我们和下一代人的饭碗? 毕业于最顶尖大学和毕业于最普通大学,不受影响,影响最大的是中上大学的毕业生。中国也是吧?北大清华不愁就业,职业大学也不愁就业,影响最大的是……世界是一个整体。 哈佛大学的这篇重磅论文,出自2位经济学博士Seyed M. Hosseini和Guy Lichtinger之手,而站在他们身后的又是经济学界重量级人物Larry Katz等。 Larry Katz不只是哈佛的经济学教授,更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资深研究员。在劳动经济学圈子里,他被公认为大佬,尤其专注教育回报、工资不平等这类实在的话题。 分析了2015年至2025年这十年间,28.5万家美国公司、约6200万名员工的简历,以及整整1.5亿多条招聘职位记录。 自从AI爆发后,积极拥抱AI的初级岗位就业人数,相对于对照组,断崖式下降;高级岗位不管用没用AI,都没有这样的差异,甚至使用了AI的高级岗位长势还特别迅猛。 AI没有抢高级打工人的饭碗,而是默默吞掉了初级员工的机会。AI取代人力,并不是靠轰轰烈烈的裁员潮,而是更隐蔽的方式:停止招聘。初级岗位冻结招聘已成为普遍策略。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批发和零售业,招聘量断崖式下降约40%。企业并未大规模清退现有的初级员工,而是选择静默替换,即既不招新人,也不赶旧人。“如果AI能做,就不招新人” 2位经济学博士最后发现,在AI的席卷之下: 毕业于最顶尖的大学,受影响最小; 毕业于最普通的大学,受到的冲击也很微弱; 真正陷入困境的是中上水平大学。
大学老师才是真正的顶流……
【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