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2025年3月,英特尔任命陈立武当CEO的消息把这种差距摆到了明面上,算上英伟达的黄仁勋、AMD的苏姿丰、博通的陈福阳,美国四大芯片巨头彻底被华人掌舵,这些站在行业顶端的技术核心,并非天生扎根美国,而是被一套成熟的全球人才虹吸机制吸过去的。 美国靠H-1B签证这套体系,每年从世界各地捞走大量顶尖技术骨干,2024财年获批的签证里,64%都集中在计算机相关岗位,亚马逊一家就拿了9000多份。即便后来签证申请费一度涨到10万美元,科技巨头还是咬着牙抢,因为他们太清楚,这些外籍人才是技术突破的关键引擎。 反观国内,芯片人才的缺口正越拉越大,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算过一笔账,到2025年这个缺口要突破30万。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周鹏副院长说得实在,每年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差不多20万,但真正愿意入行的还不到14%。 很多学生嫌行业苦、研发周期长,转头扎进了互联网大厂,毕竟那里的薪资兑现更快。 更让人着急的是人才培养从根上就有短板,上海两会期间,00后人大代表李俨达提了个建议,说中学课程里很少有系统性的芯片知识。好多学生直到大学,都只知道芯片重要,根本不懂其工作原理。校外那些科创竞赛又太零散,大多是为了拿奖凑数,根本激不起真兴趣。 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还严重脱节,周鹏副院长直言,现在毕业生最缺的是实操能力,工艺领域尤其明显,企业要的是能上手解决问题的工程师,高校教的却多是理论知识,等学生毕业进厂,还得从头培养。 业内有个说法,练出一个成熟的工艺工程师起码要3到5年,可企业等不起,只能高薪挖人,这就把行业薪资炒得虚高,反而让真正想做研发的年轻人心态浮躁,形成恶性循环。 隔壁韩国的情况更能说明人才争夺的残酷,半导体专业的研究生纷纷退学去读医,首尔周边高校去年8成退学的半导体研究生都转了行。中国芯片企业只好跑去韩国挖人,开出两三倍的薪水,这背后其实是国内人才储备的底气不足。 邱震海在早年访谈里打过个比方,美国吸引人才就像“别人帮你把女儿养大,你在她最美的时候娶过来”,这种拿来主义虽然直接,却能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收益。而我们既没建立起高效的引进机制,本土培养又跟不上节奏。 更揪心的是高端人才的流失问题,国内芯片行业创业热起来后,各地建了不少晶圆厂,可真正能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创新型人才没跟上。 周鹏副院长说,这种顶尖人才得懂物理、化学、材料、电子等多门学问,培养周期极长,可好不容易练出来,还可能被海外高薪挖走。钟南山院士在一次论坛上也点过关键,未来的人才培养得看重好奇心和科学方法论,光靠学历堆不出创新能力,还得有鼓励质疑的环境。 芯片断供了,还能找替代方案,哪怕一时性能差点总能凑合用,可人才断档了,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八年都补不上。 邱震海早就说过,人才自足和引进其实不矛盾,关键要改教育体制,多培养创新型人才。现在国内也在补短板,复旦2020年就开了集成电路博士点,上海在推中学“芯”课程,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也越来越密。但这些努力要见效,还得等时间。 说到底,美国的芯片优势本质是人才优势,70多亿人的池子总能捞出顶尖高手,还能把华人精英留在自己的体系里。我们14亿人的基数不小,可选拔范围、培养机制、留存环境都有差距。 比断供更可怕的,是看不到这种差距的本质,只盯着眼前的产品卡脖子,却忽略了背后的人才断层。什么时候我们既能在本土挖出好苗子,又能像美国那样吸引全球人才过来,才算真正在芯片赛道上站稳了脚。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
冷紫叶
2025-09-28 15:35:25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