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伊朗总统,制裁不会让天塌下来。佩泽希齐扬称,伊朗已为联合国即将重启的制裁做好准备,不会屈服。将依靠应对措施、与邻国及金砖国家等的合作,以及国内民众的支持渡过难关。 佩泽希齐扬的从容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制裁影响的长期研判与系统性准备。 伊朗遭遇国际制裁已逾十年,石油出口曾从日均 300 万桶骤降至不足 100 万桶,金融渠道被切断的困境倒逼出应对体系。 如今的准备清单里,既有实体产业的韧性构建,也有贸易渠道的多元布局。 石油领域建立起绕开国际支付系统的结算网络,2024 年数据显示,伊朗 77% 的原油出口流向中国,贸易额接近 290 亿美元,这种稳定的能源合作构成经济基本盘。 非油产业同步发力,塑料橡胶制品出口占比提升至 36.64%,机械电气设备出口占比达 37.62%,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正在悄然调整。 与邻国及金砖国家的合作,为伊朗撑开抵御制裁的外部屏障。 9 月 11 日,佩泽希齐扬在土库曼斯坦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双方敲定天然气合作、道路铁路建设、海水淡化等多个加速推进项目。 这是两国高层半个月内的第二次互动,此前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问伊朗时,已达成共建南北贸易走廊的共识,这条走廊将把伊朗与俄罗斯的能源系统直接连通,绕开传统制裁敏感通道。 金砖框架下的合作更显深度,中国与伊朗的双向贸易联系指数长期大于 1。 2024 年伊朗加入金砖新开发银行后,获得更多多边金融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联合研发也在推进,伊朗在波斯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的优势正转化为合作动能。 海湾国家的态度同样值得关注,沙特等国已明确向美国表态,反对以色列打击伊朗石油设施,不愿让地区冲突升级影响自身利益。 国内民众的支持构成应对制裁的社会根基。 伊朗政府推出 “国民抵抗经济” 计划,将民生保障放在优先位置,通过补贴直达机制稳定食品与能源价格。 民间则自发形成互助网络,中小企业抱团开拓本土市场,替代进口商品的国产化率从 2018 年的 65% 提升至 2024 年的 82%。 文化层面的凝聚力同样关键,主流媒体持续报道制裁下的产业突破案例,科研人员在航天、核工业领域的进展不断提振社会信心,这种自上而下的共识,让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团结的动力。 联合国即将重启的制裁,瞄准的仍是能源与金融领域,但伊朗的应对已形成闭环。 能源出口有固定渠道支撑,贸易结算有多元伙伴协助,国内产业有自主创新托底,民众支持提供稳定环境。 佩泽希齐扬在表态中特别提及 “不会屈服”,这份底气源于对合作网络的信任,中国、俄罗斯等伙伴的持续协作,让单边制裁的效力不断弱化。 金砖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已从 2005 年不足 15% 攀升至 2023 年的近 24%,这种新兴力量的崛起,本身就是对单边制裁的有力对冲。 伊朗的准备过程,没有依赖外部施舍,而是通过夯实内部基础、拓展平等合作,为自己赢得主动。 从能源贸易到基础设施共建,从技术研发到民生保障,每一项举措都指向 “可持续的自主发展”。 这种在压力下的成长,让伊朗在国际格局中找到新的定位,不再是被动承受制裁的对象,而是主动构建合作网络的参与者。 佩泽希齐扬的表态,最终传递的是一种务实而坚定的信号。 制裁或许会带来短期挑战,但无法阻挡一个国家寻求发展的脚步,更无法割裂日益紧密的多边合作纽带。 伊朗的应对实践,印证了多边主义的生命力,也展现了一个国家在困境中凝聚力量、开拓前行的正能量。这种在压力中生长的韧性,远比空洞的抗议更有力量,也为相似处境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9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