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9月25日报道,9月7日的下午,杜先生正坐在家中消遣时间,却被一条银行转账通知打破了平静。 他打开通知进行确认,确实自己的银行账户里多了1300元,而汇款人是一位名叫“杨爽”的完全陌生人。杜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毕竟他既没有借过钱,也没有申请过贷款,更不认识这个汇款人。 或许是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理念影响,他很快警觉起来,并选择报警说明情况。警方记录了他的报案,但安抚他不要太过紧张,说或许是汇款错误,需要双方联系后协调解决。然而,这件事不仅没有画上句号,反而让杜先生越陷越深。 可四天后的9月11日,杜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态度强硬地表示,他在某名为“5秒速借”的平台上下载并注册了账号,申请了一笔1300元的5天短期贷款。 对方还振振有词地补充,这是经过实名认证、“刷脸”通过的正规流程。杜先生听后一头雾水,这时候才回想起几天前收到的那笔转账,可他坚信自己从未借贷,并毫不犹豫地挂断了电话。 次日,再一次的催收电话打来,对方态度更加恶劣,表示借款连本带息已经滚到了3731元,并威胁如果不还钱,就会对他采取进一步行动,包括电话轰炸甚至“登门造访”。杜先生这才意识到,这1300元不是汇款错误,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杜先生快速联系了媒体,希望通过曝光争取到更多帮助。事后,调解员与所谓的平台进行了进一步沟通,却发现该平台态度同样嚣张。 当调解员要求出具借款凭证或杜先生的贷款签名时,对方以“隐私保护”为由拒绝,又声称公司内部程序没问题。 不仅如此,调解员还发现,杜先生并不是孤例。网络上关于“5秒速借”的投诉不计其数,不少用户反映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下款,随后便是高额利息和无休止的催收骚扰。为了避免麻烦,一些人选择“破财免灾”,轻易缴纳了更多的钱。 杜先生此时显得踌躇又愤怒,虽然涉及金额并不算巨大,但对他和家人的正常生活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他的电话几乎被催债方“轰炸”,亲属也频频接到不堪入耳的留言。无奈之下,他坚持通过报警希望彻底解决这场骗局。 根据各地的法律案件数据,“强制放贷”是黑网贷的一种典型手段,其流程主要包括:非法获取群众信息,通过短信、广告或程序埋伏强制险恶链接,诱导受害者点击预留账户。 随后平台强制转账到用户账户,将借款认定为事实,一旦受害者确认到账,即形成所谓的“借贷合同”。 类似杜先生的情况令人防不胜防:在手机的复杂应用场景中,一些不经意的点击、验证码输入或“无感知授权”都可能成为对方利用的陷阱。 无论是“强制发放借款”还是肆意加高利息都超越了法律对借贷行为的规范,当下不过是一场利用法律漏洞和公众信任的犯罪“游戏”。 杜先生的遭遇背后隐藏着无数类似案件,它是一份警钟,提醒我们不仅需要对网络环境保持足够的警醒,更需要政府、社会和法律共同织就更紧密的安全防护网。 在网络金融环境日渐复杂的今天,“套路贷”不仅是金融问题,更是一场围绕数据隐私与信息利用大众安全的新挑战。 平台需要接受更严格的监管,用户也需要更谨慎的行为意识。而对那些躲在网络背后作恶的人,我们更需用法律的利剑将其斩断,让其无地藏身。 那么,如果你曾经面对过借贷中的陷阱,又是如何应对的?对于杜先生的经历,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主要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5.09.25
天上掉“陷阱?”近日,河南濮阳,一男子账户突然收到1300元转账,并且转账方男子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