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想到,中方动作这么突然,对美连发两道制裁,信号不一般 9月25日这天,北

寒江孤影呢 2025-09-27 21:49:17

特朗普没想到,中方动作这么突然,对美连发两道制裁,信号不一般 9月25日这天,北京的节奏令人意外。商务部连续发布两则公告,对6家美国企业实施制裁 特朗普阵营本以为中方还会像往常一样“表达强烈不满”,结果这次直接上了硬菜,不给对方反应时间,先打再说。 制裁的对象,不是泛泛之辈。亨廷顿·英格尔斯、萨罗尼克科技、爱尔康公司,这些企业不是普通的美企,而是特朗普在台海问题上最倚重的后勤支柱。 他们为台湾提供舰艇、卫星、无人系统,是那张“岛链围堵地图”上的关键拼图。 中方这次连人带图一起掀了桌子,等于把话挑明了:只要你敢踩这条红线,我就敢断你这条腿。 问题在于,特朗普显然没准备好应对这样的步伐。 就在制裁公布前几天,他还在竞选集会上高调宣称“美国必须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合作”,意图把“台湾牌”继续打热,为自己积累更多保守派支持。 但他没意识到,中方已经不再按照美国预设的脚本出招了。 这6家企业的分布和业务范围,说明中方这次选择非常精准。 三家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的企业,统统涉及军民两用技术,针对的是“杀伤链”里的技术流通环节。 三家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企业,则是直接参与对台军售和军事培训的关键承包商。 从这点看,中方是有备而来,清楚知道制裁打在哪里最疼。 而且与过去相比,这次没有任何模糊空间,没有所谓“象征性表态”,每一项措施都有法律依据,每一个名字都实锤到位。 尤其是“禁止新增在华投资”和“禁止出口两用物项”这两条,几乎封死了这些企业再想在中国市场找到任何喘息机会的可能。 特朗普团队的应对却显得手忙脚乱。9月26日,美国国务院一名发言人仅仅表示“对中方制裁表示遗憾”,并重申“美台合作不会受到影响”。 这句话外界听得太多了,基本等于默认无计可施。 共和党内部也有不同声音出现,一些鹰派议员开始质疑,特朗普是否过早地把台湾问题作为竞选工具,反而令美国陷入被动。 事实是,中方这次的动作,不只是一次外交反制,而是一种战略试探。 它在验证一个问题:当中国打出实质性制裁,美国是否还有真实反应能拿得出手? 如果没有,那接下来的局势将完全不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是2025年里中方第二次在没有任何外交磋商背景下突然祭出连环制裁。 第一次是4月,当时针对斯凯迪奥等企业进行制裁后,美国国务院立刻提出交涉,但中方并未正面回应,只是照章执行。 这一次更进一步,连交涉的余地都没留。 特朗普如果继续推动对台军售,不排除中方会进一步扩大制裁名单,甚至波及到美军承包商的上游原材料供应链。 接下来美方怎么接招,是个看点。但有一点已经很清楚:“台湾问题不是讨价还价的筹码”,这个信号中方已经用行动说得足够清楚。 特朗普如果还把对台政策当作竞选秀场的道具,那他得准备好面对一个比以往更硬、更快、更直接的中国。 从中美贸易战爆发到现在,双方博弈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是针锋相对的关税战,后来转向科技领域的脱钩博弈,再后来是意识形态的外交碰撞。 但这一次的制裁,标志着中方开始在“军事技术”这个传统上由美主导的领域展开主动出击。 换句话说,过去是美国在围堵中国科技企业,现在轮到中国围堵美国军工资源通道了。 这背后也体现出一种信心。中方敢于这样做,说明已经评估过反制成本,并判断美方短期内不敢做出更激烈回击。 拜登政府时期还可能选择多边协调,但特朗普的外交风格一向是“单干”,其团队并不擅长处理复杂的多边摩擦。 当中国开始用自己的法律体系和经济杠杆来构建制裁体系时,美国的传统制裁优势正在被稀释。 一个细节值得玩味。被制裁的萨罗尼克科技公司,去年已经遭到中方外交层级的点名批评,但企业并未减少对台合作。 如今被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意味着中方对“无视警告”的态度已不再容忍。 过去还有所谓“缓冲期”“观察期”,现在是零容忍状态,直接执行到位。 这对其他美企是个信号。特别是那些一边想在中国做生意,一边又和台当局眉来眼去的企业,门槛越来越窄,空间也越来越小。 特朗普如果还幻想利用这些企业对中方施压,恐怕也得三思。 因为中方现在的政策已经不再是“防守回应”,而是“主动惩戒”。 等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中方制裁风险”写进季报和财报里,那时候才是真正的转折点。 这不再是外交层面的争执,而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逻辑改变。 特朗普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还难说,但他眼下的“对台军售”,已经逐渐从政治加分项,变成了企业的风险负担。 从北京的角度看,制裁并不只是为了“出气”,而是战略节奏的一部分。 特朗普越是高调炒作台湾议题,中方的反击就越多样、越系统、越有针对性。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寒江孤影呢

寒江孤影呢

自我否认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