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终于不装了,直接给全球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他警告说资产估值太高,泡沫吹得有点离谱。 这话一出,意味着以前那种靠印钱就能躺着赚钱的日子,彻底结束了。 这场被称作“鲍威尔核弹”的警告,撕开了全球资本市场最后的遮羞布,当美联储开始公开质疑资产价格,靠印钞续命的狂欢时代正在落幕。 大伙应该还有印象,2020年疫情之后,美联储开启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基准利率压到零附近,资产负债表规模从4万亿美元一路飙升到9万亿美元。 那几年市场里的钱像洪水一样泛滥,不管是美股、加密货币还是新兴市场股市,都开启了“闭眼买就能涨”的模式。 标普500指数从2020年3月的低点一路涨到2021年底的高点,累计涨幅超过100%,特斯拉股价更是夸张,2020年一年就涨了7倍多,市值一度突破1万亿美元,要知道那时候它的年销量还不到50万辆,净利润连传统车企丰田的零头都不到。 当时市场上流行一句话:“不要和美联储作对”,意思就是只要央行还在印钱,资产价格就只会涨不会跌。 这种共识让越来越多资金涌入市场,哪怕是根本不盈利的科技公司,只要沾点“元宇宙”“新能源”的概念,股价就能翻着跟头涨。 但鲍威尔这次的警告,相当于直接打破了这种共识。他在国会听证会上明确表示,当前部分资产类别“估值与历史水平脱节”,尤其是商业地产和一些风险资产。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看看数据就知道,美国商业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行信号。 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写字楼空置率达到19.2%,创2009年以来新高,旧金山、纽约等核心城市的写字楼价格同比下跌了15%以上,不少房地产基金因为租户退租、现金流断裂而被迫暂停赎回。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美联储从2022年开始加息,到2024年基准利率已经升到5.25%-5.5%,这是16年来的最高水平,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飙升,以前靠低息贷款炒房的投资者现在扛不住了,只能降价抛售。 而商业地产的低迷又会传导到银行体系,因为美国中小银行持有大量商业地产抵押贷款,硅谷银行去年倒闭的导火索之一就是其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因利率上升而大幅贬值。 不只是商业地产,美股的估值泡沫也到了危险的边缘。 截至2024年9月,标普500的动态市盈率达到25倍,远高于过去10年平均的18倍,其中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市盈率更是高达32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七大科技股”(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Meta、特斯拉)占标普500指数的权重超过30%,这些公司的股价涨幅贡献了指数大部分的上涨。 英伟达就是个典型例子,2023年因为AI热潮,股价涨了240%,市值一度超过2万亿美元,但它的估值已经达到了市销率40倍,要知道2019年AI还没火的时候,它的市销率才只有5倍。 这种靠单一概念支撑的高估值,一旦市场情绪转向,很容易出现踩踏式下跌。 2024年8月,英伟达公布的季度财报虽然营收超预期,但毛利率环比略有下降,当天股价就暴跌9%,市值蒸发了1800亿美元,这说明市场对高估值资产的容忍度已经越来越低。 加密货币市场更是把这种“印钱催生泡沫”的逻辑演绎到了极致。 2021年比特币价格突破6.9万美元,当时市场上到处都是“比特币会涨到10万美元”的预测,各种空气币、传销币层出不穷,有些项目甚至连白皮书都写不明白,却能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圈到上亿美元。 但随着美联储加息,加密货币市场瞬间降温,比特币价格在2022年跌到1.5万美元,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曾经估值达到320亿美元的稳定币Terra USD也因为挤兑而崩盘,引发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连锁反应。 即便2024年比特币因为ETF获批又有所反弹,但相比巅峰时期仍跌去了40%,而且交易量明显萎缩,说明市场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疯狂,投资者开始变得谨慎。 鲍威尔的警告其实也是在给市场打预防针,毕竟美联储接下来的政策方向很明确——在通胀没有回落到2%目标之前,不会轻易降息,甚至可能继续加息。这对那些靠低成本资金维持高估值的资产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以前市场还能期待美联储“放鸽子”,一旦资产价格下跌就出手救市,但现在看来,美联储更担心的是长期通胀风险,宁可牺牲短期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也要把通胀压下去。 说到底,过去几年的资产狂欢本质上是一场“货币幻觉”,当央行不断印钱的时候,资产价格的上涨看起来很热闹,但其实只是货币贬值的另一种表现。
就在刚刚美联储库克宣布了!9月27日,美联储理事莉萨·库克直接向美国最高法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