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战士张思问被俘后,随即被转送到东北当了日军的“特殊工人”。一次外出时,一位老农趁日军不注意告诉他一个秘密,说:“你们干完活就要被机枪‘点名’,河对面就是苏联,赶紧跑吧!” 说起张思问这个人,他的故事搁在抗日那会儿,挺典型的河北农村小伙子投身革命的例子。1922年出生在河北新河县寻寨镇一个普通农家,家里靠几亩地过日子,那时候华北刚被日军搅得天翻地覆,他从小就见识了侵略的惨状。长大点,18岁那年也就是1940年,他就参军进了八路军冀南部队,从新兵蛋子一步步变成能打仗的战士。部队里他干得不错,跟着队友们搞游击,端日伪据点,抓了不少小鬼子的阵地,还立过几次功。三年下来,他对枪杆子用得顺手,也知道怎么在敌后周旋。 转眼1943年3月,枣强县一场硬仗打起来,张思问带伤了,肩膀中弹,队友把他藏到附近村民家养着。本来以为能缓口气,谁知村里有人扛不住日军的威逼,偷偷告了密。日军一窝蜂冲进来,把他和其他伤员全抓了,先押到德州一个临时监狱关着。那地方条件差得要命,俘虏们挤在铁笼子里,饭食就那么点,很多人开始拉肚子。日军没急着处决他们,而是打包北上,塞进闷罐车厢里往东北运。路上更惨,车里没吃的只给冷水,衣服单薄,很多人冻病了或者染上痢疾,直接被扔下车。等车到站时,活下来的没几个,张思问算运气好的,勉强撑住了。 一落地黑龙江东宁地区,他就成了日军眼里的“特殊工人”。其实这称呼听着体面,实则是战俘劳工的代号,日军关东军在那儿大兴土木,修什么虎头要塞和东宁要塞,防着苏联那边。整个工程从1934年启动,强拉了18万中国劳工和战俘干活,挖山洞、砌堡垒、铺铁轨,活儿重得像牛。日军管得严,卫兵一天到晚盯着,稍不顺眼就挨打。劳工们分成小组,张思问被分到磨面那组,天天推石磨碾玉米,手上磨出血泡也得继续。整个要塞群是日军的心头肉,花了三年主体工程,到1937年才勉强成形,但后来还不停加固。劳工们知道,干完活多半没好下场,日军为了保密,经常集体枪毙一批再拉新的一批来。东宁那块儿后来挖出数千劳工坟,埋的都是这些无名骨头。 有天张思问他们组下山运玉米面,队伍排成长龙,扛着麻袋一步步挪。日军翻译没跟上,就他们自己干活。这时一个当地老农路过,瞅准卫兵不注意,凑上来低声说了那句实话。原来之前几批劳工干完就让机枪扫了,尸体扔河里喂鱼,对岸就是苏联边境,乌苏里江一过就安全了。老农这消息来得及时,张思问他们组里有个队长叫陈恩,原是八路军115师连长,也被俘在这儿,早就在琢磨怎么脱身。俩人一合计,觉得机会来了,就开始串联营里的其他俘虏。营里总共四五十号人,大多是八路军和东北抗联的骨干,大家心齐,很快就拉起43个参与者。计划定在下次集体洗澡那天动手,因为日军规定十天洗一次澡,那时候卫兵松懈。 他们没闲着,从工地顺了些铁棍、木棒藏身上,还留意了日军的换岗时间。9月11日傍晚,机会到了,日军照旧押着他们去河边池子洗。翻译一进来吆喝,陈恩就发暗号,张思问他们冲上去,先把翻译摁住,其他人扑向那13个日军卫兵。那些卫兵正歇着呢,没防备,瞬间就被打倒了13个,死了12个,只剩一个翻译拉了警报。俘虏们抢了枪支弹药,掉头就往河边跑。日军反应快,巡逻队开车追上来,边追边开枪。路上乱成一锅粥,两名俘虏中弹倒下,还有人崴脚动不了,张思问回头扛起那人继续冲。河水冷得刺骨,他们趟过去时,对岸苏联哨兵看见了这帮人,赶紧架机枪掩护。最终31人上了岸,剩下12人要么牺牲要么被抓回去枪决了。这次暴动是东宁要塞战俘中唯一一次大规模成功脱逃。 但苏联人疑心重,加上他们杀了日军,关东军还向苏联抗议,要求引渡。结果远东边疆区法院判了30年监禁,不过实际只关了几个月。1944年,他们转到无线电通讯训练学校学手艺,文化课、电报操作、密码啥的都得从头来。张思问学得快,毕业后跟着苏联军人练适应性训练,1945年初就潜回伪满洲国密山县干情报。伪满那时候日军控制严,他藏在农舍里,用无线电发报,收集关东军动向。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从东线直扑东北,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猛攻虎头东宁要塞。日军工事牛,地下堡垒深,但苏联坦克飞机步兵齐上,硬是打穿了防线。8月15日日本广播投降,东宁日军却死扛到30日,才有901名残兵从地洞里爬出来,成了二战东北战场的收尾。 苏联进攻那会儿是雅尔塔会议后的事,美英苏三家定好了分区,苏联拿东北做缓冲。日本投降后,张思问带了1000块伪满洲币南下,1946年春回到河北老家。火车一路晃荡,他下了车直奔村里,拿起锄头继续种地。回家后他没张扬,从没跟人提被俘后的那些事儿,村里人只知道他当过八路军。他就这么平平淡淡过日子,娶媳妇生娃,帮家里干农活。1999年日本关东军档案解密,东宁要塞的劳工暴动才浮出水面,大家才知道他那段经历。
志愿军的王牌军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只有一人是少将,他是谁“1950年11月
【6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