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美在台海开战,咱们周围会有多少国家站队?金灿荣:看情况。 距离台海仅600公里的冲绳群岛,让日本成为这场假设冲突中最可能“冲在前面”的国家。其自卫队不仅拥有亚洲顶尖的宙斯盾驱逐舰群,更在2024年与美国签署了《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升级版,允许共享实时战场数据。 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交织下,日本政界存在两种声音: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突破“和平宪法”限制、重塑军事大国地位的契机;另一部分则担忧卷入大国冲突会重蹈二战覆辙。但一个现实是,冲绳那霸基地已部署F-35B垂直起降战机,其作战半径恰好覆盖台湾东部海域。 马科斯政府在2025年8月与美国签署的《军事基地使用补充协议》,将苏比克湾和巴拉望岛的军事存在扩大三倍。这个南海岛国陷入两难:经济上60%的出口依赖中国市场,安全上却将9个基地拱手让给美军。 更微妙的是,菲律宾海军仅有2艘二手护卫舰,其“介入能力”实质是作为美军舰队的补给节点。金灿荣曾直言:“菲律宾若敢派军舰参战,相当于用木船对抗航母,国家命运将悬于一线。” 这种判断基于解放军在2024年“联合利剑”演习中展示的“区域拒止”能力——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可精准打击苏比克湾的油库和跑道。 横跨大西洋的英国,其军事介入更多体现在情报层面。2025年6月,英国国防部向亚太派出了“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打击群,但舰上搭载的F-35B战机仅18架,不足满编状态的三分之一。 加拿大则延续了“监视为主”的策略,其CP-140侦察机在2024年累计执行台海侦察任务47架次,但未携带任何武器系统。这两个国家的共同逻辑是:通过象征性动作维系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同时避免直接卷入高强度冲突。 达尔文港在2025年完成扩建后,可同时停泊3艘两栖攻击舰。这个距离台湾4000公里的国家,其介入方式集中在后勤领域——为美军提供燃料补给、医疗支援和无人机中继服务。 但澳大利亚内部存在分歧:军方希望借此巩固“印太战略支点”地位,商界则担忧中国对铁矿石出口的反制措施。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占比已从72%降至58%,这种经济压力正在改变政客的决策天平。 新德里在2025年8月举行的“马拉巴尔”联合军演中,刻意保持与美日澳舰队的距离。印度海军参谋长辛格的表态颇具代表性:“我们不会在台海选边站,但会确保印度洋航道安全。” 这种立场反映了多数东南亚国家的态度——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在2024年与中国的贸易额均突破千亿美元,它们更倾向于通过东盟机制保持中立。 唯一例外的是越南,其海警船在2025年1月与菲律宾举行了首次联合巡航,但明确划定范围仅限礼乐滩等争议水域。 解放军在2024年发布的《台海作战白皮书》中,首次将“摧毁敌方作战体系”作为核心目标。这种转变意味着,冲突一旦爆发,东风-26导弹将优先打击关岛安德森基地的加油机群,而非直接攻击台湾本岛。 金灿荣特别强调:“必须让介入国家付出比获得更惨痛的代价,才能震慑后续冒险行为。”这种策略在2025年1月的兵棋推演中得到验证:当模拟菲律宾基地被摧毁后,马尼拉方面在24小时内就撤回了所有军事人员。 地缘政治的残酷性在于,每个国家的决策都是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日本想借机突破军事限制,菲律宾被条约绑上战车,英国要维持全球影响力,澳大利亚则在经济与安全间走钢丝。 而中国的应对之道,早已超越“站队游戏”的层面——当004型航母在2025年下水,当福建舰形成完整战斗力,当北斗系统实现厘米级定位,这些硬实力的积累,才是决定棋局走向的根本。 这场假设中的冲突,最终考验的是大国博弈的智慧: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战略目标,如何让摇摆国家保持克制,又如何让介入者明白,台海的波涛,容不得外部势力随意搅动。 那么,你们认为哪些国家的站队选择最出乎意料?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
金灿荣教授说,“九三阅兵”那天,他自己闹了个笑话。他看到战略导弹上的字“JL
【128评论】【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