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菲律宾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放话,9月1日才开始的60天大米进口禁令,不但要延长,关税还要在 15% 基础上再涨!农民叫苦说收购价跌到8比索一公斤,政府想把价托到16比索,翻倍才罢休。 几年前,菲律宾政府推行了一项名为《大米关税化法案》的政策。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取消过去的大米进口配额限制,改成谁想进口都可以,只要按规定缴税就行。 理论上,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国门打开,更多的大米会涌入市场,竞争会拉低价格,最终让普通民众受益,人人都能吃上便宜饭。这个似乎是一项纯粹为民生考虑的善政。 但几年下来,这项原本意在惠民的法案,反而将菲律宾大约三千万的农民,一步步推向了困境。 最矛盾的一幕发生在今年。上半年,菲律宾的稻谷产量冲到了九百多万吨,创下了历史新高。本该是庆祝的时候,稻农们看着自家金灿灿的稻田,却高兴不起来。 问题出在价格上。因为关税降低,大量来自越南、泰国的廉价大米充斥市场,加上印度也放开了出口,国际米价持续走低。这让本地的私人贸易商有了极大的压价空间。 一公斤稻谷的成本,从种子、化肥到人工,算下来要12到14比索。但市场上的收购商只给8比索,有些地方甚至更低。 这意味着,每卖一公斤,农民就要净亏4比索。对于一个普通农户来说,一个收获季下来,可能就亏掉4000比索,这笔钱关乎一家人半个月的生计。堆积如山的稻谷,成了农民们卖不掉也亏不起的负担。 眼看情况失控,总统马科斯采取了最直接的手段。一道行政命令下来,从9月1号起,暂停主要大米品种的进口,为期60天。这个决定立刻在全国引发了剧烈讨论。 政府内部对此也看法不一。农业部长劳雷尔出面解释,称这只是一个“校准式”的临时措施,目的是在保护农民收入和稳定市民米价之间取得平衡。 但农民联合会并不领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这个60天的临时禁令,还只是第一步。不到一个月,农业部长劳雷尔就又放出消息,禁令不仅可能延长,未来还要把大米进口关税从目前的15%继续往上调。 政府的目标很明确,要把稻谷的收购价从8比索强行拉升到16比索,直接翻倍,确保农民有钱可赚。对于那些在成本线上挣扎的农户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但这个政策,有人欢喜就有人愁。保护农民的直接代价,就是城市居民马上要面对米价上涨的压力。去年政府才为了平抑物价把关税从35%降到15%,如今又要为了农民反向操作,消费者成了政策摇摆的直接影响者。 同时,这个决定也搅动了国际市场。菲律宾是全球最大的大米买家,每年消费的进口米接近四百七十万吨。 它的突然“停购”,让本就供过于求的国际米价再次承压,亚洲基准米价已经跌至八年来的低点。 越南和泰国是受影响最直接的国家,菲律宾超过八成的进口米来自越南。现在,那些已经签好的合同,那些已经装船启运的大米该怎么办,成了两国出口商最头疼的问题。 不过,这道60天的禁令真能挡住进口米吗?一些农民团体对此并不乐观。他们指出,消息灵通的进口商早已在禁令生效前大量囤货,市场上的存量依旧充足。他们认为,只有实实在在地提高关税,才能起到长期的保护效果。 这也暴露了菲律宾粮食政策的根本困境。这个国家地处台风带,自然灾害多发,加上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本地生产力始终跟不上需求。 同时,人口持续增长,旅游业也消耗大量粮食,对大米的需求只增不减。美国农业部预测,到2026年,菲律宾的大米进口需求将攀升至五百五十万吨。 这种结构性的供需失衡,导致政府的政策总是在“保农民”和“保市民”这两个目标之间来回摆动,缺乏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规划。政策跟着市场行情变,让农民和米商都感到无所适从。 不过,用行政手段暂时缓解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却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物价波动。如何让种田的人不亏本,吃饭的人不恐慌,这道难题,远不是一纸禁令就能解开的。 信息来源:《菲律宾准备延长大米进口禁令并考虑提高大米关税》,财联社,2025年9月25日。
菲律宾大变天,二号人物小马科斯亲戚被赶下台,将迎来亲华总统。今年九月,菲律宾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