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进货,转手倒卖,后厨堆着临期酱料还照常上桌——这事儿早不是哪个店长偷偷干的“潜规则”,已经成了总部牵头、仓库串货、小餐馆接盘的完整链条。 国家最近动真格了。9月通报,全国八个月查了487起餐饮企业倒卖临期食材的案子,罚了一个多亿,比去年猛增七成。 更狠的是,四成线索来自员工举报。 自己人揭老底,说明内部早就看不下去了。 上海一家网红烤鱼品牌被当场抓包:两顿多只剩几天保质期的调料,三五折甩给十七家火锅店。 这不是清仓,是拿别人的锅炒自己的便宜。 结果呢? 六名区域经理直接走人,全国门店装上数字预警系统,临期48小时自动下架,还跟普华永道签了亿元审计协议——钱压在那里,谁敢乱来? 背后账算得明白。 艾媒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餐饮临期货有96万吨,快四成都流入了中小餐厅。 为啥这么多人铤而走险? 因为囤一批货倒一手,毛利能干到12%,比辛辛苦苦做堂食翻台强多了。 生意不是做出来的,是供应链套利套出来的。 现在大品牌开始改玩法:小包装、日配送、扫码溯源。 说白了,就是把“一次囤半年”变成“三天一送”,从根子上断了倒卖的财路。 监管越狠,吹哨人越多,玩火的成本越来越高。 下次你看到某家店天天排长队,别光觉得它火。 火的背后,可能是仓里压着一堆快过期的料,正等着往外甩。 真正靠谱的店,敢把进货单打出来给你看,二维码一扫,啥时候进的、剩几天,清清楚楚。
酒后三巡吐真言一个做工程的老板,喝酒的时候说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他说
【46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