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路透社曝出独家消息,G7和欧盟正在暗中筹划给稀土设定价格下限,甚至还讨论要宣布对部分中国出口的稀土征收关税或碳税,说白了就是眼红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想联手扳回一局。 所谓给稀土价格“设地板”,其实就是设定一个最低价位,不允许低于这个标准出口。 欧美一直对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颇为忌惮,眼下新能源车、风电、高端制造业都离不开这些关键材料,而中国占了全球稀土出口和加工的大头。 长期来看,西方国家本土稀土产业在成本、技术和环保要求上始终没法和中国抗衡,所以才会想通过这样的行政干预给自己争取机会。 设个价格底线,一方面是想让自家稀土矿企能挡住被价格压垮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试图让本地产业有复苏的可能,从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G7和欧盟的算盘并不止于价格下限,关税和碳税的招数同样在讨论中。 如果说关税是用来直接提高中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门槛,那么碳税则披上了环保外衣,名义上是为了绿色转型,实际上还是在给本土企业加保,从规则层面把中国优势压一压。 过去几年,欧美一直挺担心稀土及其下游产品“卡脖子”的局面,国际地缘摩擦加剧后,这种担忧变成了一种安全焦虑,所以用贸易等政策工具“筑护栏”的声音越来越大。 在稀土磁体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中国的市场份额高得更夸张,这个局面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几十年技术积累、产业政策和市场整合慢慢搞出来的。 欧美、日本长期对中国供应高度依赖,这在新能源、军工等领域成了突出的战略隐患。 每当全球产业升级加速、地缘局势不稳,稀土供应就成了大家争论和较劲的话题。 其实西方国家想发展自己的稀土产业早已不是一两天,但问题一直不少,成本居高不下,环保要求又严,本土资源禀赋还有限,所以迟迟没能形成系统的产业链。 反观中国,不但综合成本低,政策和配套设施也齐全,大规模精炼和应用领域广,欧美想要在短期内追赶确实难度极大。 既然直接开采炼制拿不下来,欧美便只好用价格、关税、碳税这些外在手段,希望通过人为的引导和保护拉平双方的竞争起点。 政策调整会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不少分析认为,短期内欧美自己的稀土产业确实可能得到一些喘息机会,但要说彻底改变全球稀土市场结构,恐怕没那么容易。 政策手段往往会带来效率降低和额外成本,最终受影响的还包括本地新能源汽车、风能和高端制造业。 如果中国在应对措施上加码,比如调整出口政策或者限制高端产品供应,那全球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又会更复杂,市场波动难以避免。 欧美提出所谓“去风险”的新口号,归根结底也是对自身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他们没法也不敢和中国彻底脱钩,但又一刻也不敢轻视对中国产能的高度依赖。 在这样的博弈下,设价格底线、关税和碳税无非是争取更多自主可控的空间。 只是在这场产业升级的长跑里,真正能分出高下的,可能还是新技术突破和替代材料的大规模应用。 现在全球各地都在加大投入稀土回收、材料替代等新方向,谁突破得快,未来产业格局的主动权就多在谁手里。 眼下G7和欧盟“出手”更多还是一种博弈和权衡,不仅是被动的应对,也带有试探和施压的意图。 于中国而言,保持产业链优势、提升技术含量依然是关键,对全球市场来说,稀土供应多元化也许会是一个长期趋势,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中国的核心地位。 这场博弈会如何发展,接下来无疑还会不断催生更多的新政策和新变化,全球制造业也会因此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挑战和洗牌。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西方主要矿企CEO:中国有技术有专长,就应该继续主导稀土行业》
31国向中国稀土“宣战”,绞尽脑汁憋出4招,没想到正中中方下怀当“31国向中
【19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