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

漫聊小知识 2025-09-25 19:41:41

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政府信了,连老百姓都满心期待,当地媒体更是天天喊这会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结果,一场空无一物的梦,把整个立陶宛带进了死胡同。   回到四年前,立陶宛政府对台湾和美国的经济承诺充满了期待。2021年那会儿,民进党当局捧着“大礼包”找上门,说要投650万欧元建半导体园区,后续还追加1400万欧元给技术,美国在旁边敲边鼓,国务院发言人公开说支持这种“互惠关系”,甚至当天就批准给台湾卖武器,明摆着给立陶宛递“定心丸”。 立陶宛总理西蒙尼特当场就飘了,在社交媒体上喊着要建“欧洲硅谷”,5年内搞五座芯片工厂,数万个高薪岗位唾手可得。 当地媒体更疯,天天头版头条吹这是“黄金机遇”,把老百姓的期待值吊得老高,谁都盼着家门口能有月薪上万欧元的工作,日子能翻身。 现在回头看,这哪儿是机遇啊,分明是陷阱,立陶宛自己不想想,芯片产业是啥?那是烧钱、耗电、拼技术的活,它一个人口不到300万、电力都紧张的小国,凭啥能搞起来? 可当时的政客被猪油蒙了心,一门心思抱美国大腿,觉得只要跟着大哥反华,好处就少不了。 为了表忠心,直接踩了中国红线,允许台湾设所谓“代表处”,把两国关系从大使级降到代办级。 中方多次警告,他们全当耳旁风,满脑子都是美台承诺的芯片工厂,压根没算过和中国闹翻的代价。 没过多久,立陶宛就发现不对劲了,美台的承诺说得比唱的好听,真要落地全是坎。 2023年好不容易签了合作协议,结果建厂子的电力都供不上,政府答应的63兆瓦电力压根兑现不了,输电公司说有更重要的事要优先办,把芯片项目晾在一边。 土地更麻烦,要把地块改成工业用地,审批拖了两年没结果,科技巨头Teltonika创始人在网上骂街,说政府耽误了35亿欧元投资,6000个高薪岗位就这么没了。 更讽刺的是,台湾给的8寸晶圆技术,被立陶宛企业吐槽比中国落后十年,这哪是帮人发展,分明是拿淘汰技术糊弄人。 到后来,美台干脆开始甩锅,美国当初的“支持”全是口头的,别说给钱建厂,反而还加征关税,把立陶宛当棋子用完就扔。 台湾更离谱,承诺的资金只到了1000万欧元“聊表诚意”,后来干脆把钱转去别的项目,原定2026年完工的工厂,直接拖到2032年,能不能建还两说。 等到立陶宛官员催得紧了,台湾就派个代表团去搞无人机论坛,可原本答应出席的立陶宛官员全“临时有事”,连面都不愿意见,这尴尬劲儿,谁看了不笑话? 这边美台的饼碎了一地,那边中国的反制早就来了,中方直接禁止含立陶宛零部件的商品入华,这一下就打在了立陶宛的七寸上,德国大陆集团、瑞典萨博这些跨国企业,为了保住中国市场,立马切断和立陶宛的合作。 立陶宛的支柱产业一个个倒下:乳制品、木材这些以前卖得挺好的东西,在中国市场几乎卖不动了;激光设备曾占全球10%的对华份额,2025年上半年只卖了0.03亿欧元,连零头都不到。 2021年对华出口还有1.3亿欧元,到2024年上半年就只剩0.12亿欧元,跌了91%,这数字看着都心疼。 经济垮了,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当初盼着的高薪岗位没影了,反而不少人丢了工作,企业倒闭的消息天天有,国家债务突破470亿美元,占GDP的80%,信用评级被降到垃圾级,政府连借钱都难。 2022年民调就显示,三分之二的人不支持政府的对华政策,商界更是天天喊着要改善关系。 到2024年议会选举,之前搞“抗中”的政客直接被选下去,老百姓用选票说了实话:别再拿我们的日子当赌注! 直到2025年,立陶宛才彻底绷不住了,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上任就把中国从“安全威胁列表”里删了,承认前政府“过于激进”;议长更是直白,说当初的对台合作就是冒险,承诺的五座芯片工厂连影子都没有。 可即便认错,他们还端着架子,新总理鲁吉涅内说“改善关系得相互的”,意思是中国得先让步,代表处名称还不想改。 这哪是认错,分明是没被打疼!中国外交部说得很清楚,一个中国原则是底线,不纠正错误,别想改善关系。 现在的立陶宛,算是彻底看清了美台的真面目,美国只把它当反华棋子,台湾的“金元外交”全是虚的,所谓的“黄金机遇”,不过是一场让国家陷入绝境的噩梦。 反观中国,这些年半导体产业越做越强,要是当初立陶宛没犯浑,好好合作,哪会落得这般田地? 说到底,立陶宛的教训太深刻了:小国搞外交,最忌讳的就是投机取巧,把国家利益绑在别人的战车上。 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共识,也是碰不得的红线,谁挑战谁就得付出代价,美台的承诺再诱人,那也是镜中花水中月,靠牺牲和大国的关系去换,根本得不偿失。 现在立陶宛想回头,可失去的市场、倒下的企业、受损的信誉,哪是一句“认错”就能补回来的?这苦果,只能他们自己咽下去。

0 阅读:88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