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说, 我从小就是一个要强的人, 考试就想考第一。 我是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长大的,那是一个西北农村,地广人稀,晚上连路灯都没有。 小时候,母亲常常叮嘱我,“神鬼怕恶人”,走夜路碰见害怕的东西一定不要跑,停下来上去踹一脚,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这种认知也让我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遇到困境时,敢于直面难题,而不是逃避。 我从小就是一个要强的人,考试就想考第一。初中时,我特别喜欢游泳,还常常和伙伴们一起游过黄河。 有一次,我游着游着就距离轮胎很远了,突然呛了几口水,当时已经精疲力竭的我恐惧极了,好在伙伴们及时把轮胎推向我,我才获救。这次经历让我对恐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也让我明白,危险来了要冷静面对。 到了高中,我又迷恋上了排球,为了进校队当主力,学校组织的电影都不看,一个人在操场上练习排球。 训练时很残酷,但我从不退缩,最终成为了学校球队的二传手,还被大家称为“打不死”的光头二传。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更培养了我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高考时,由于排球训练耽误了不少时间,我最终落榜了。这次失败让我很痛苦,但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 1988年,我21岁,正在读大二,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学。那个年代,能上大学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父母也很吃惊,但他们拗不过我,无奈之下,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张存折,里面有3800元,那是咱家所有的积蓄,也是留给我娶媳妇的钱。 退学后,我拿着这些钱,回到老家,开了一家20㎡左右的小餐馆。当时也没想太多,就觉得干个体户挺好的,自己做生意挣钱养活自己。 这个小餐馆就是西贝的前身,没想到,这个小小的起步,竟然开启了我后来的餐饮事业。 创业初期,我经历了不少挫折。我曾在老家开过咖啡厅、酒吧、西餐厅,但都因为不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而失败。 比如,我开的“西贝酒吧”,原本是卖洋酒、鸡尾酒的,但客人却要喝二锅头,没办法,我只能跟着市场变化而变化,最后酒吧卖得最火的产品变成了砂锅面片,我也干脆做成了中餐馆。 1996年,我的生意已经小有起色,但我并不满足于在老家发展,于是来到北京,想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拳脚。 但北京的市场远比我想象的复杂,我先是想在一家国营酒店谋个差事,学习经验,却被对方鄙视,认为我是小地方来的。 后来,我又在深圳开了一家海鲜酒楼,结果九个月就亏了100多万,几乎让我倾家荡产。这次失败让我明白,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尽管遭遇了挫折,但我并没有放弃。1997年,我回到老家,继续打理我的几家店,并将它们装修成海鲜餐厅。我还从深圳带回了一些厨师,他们后来成为我在老家做海鲜酒楼的人才资本。 1998年底,我在老家建了第一个餐饮广场,这标志着我在餐饮行业的进一步拓展。 1995年,当西贝营收不到300万时,我就提出了“不争第一,我们干什么”的口号。这种对胜利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执着,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2019年,西贝在全国开了近400家店,年营收62亿,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我的管理理念也受到了早年经历的影响。在高中排球队时,教练对我们的严格训练和比赛中的鼓励,让我明白了爱与严的平衡。 在管理西贝时,我既对干部严厉,又给予他们宽容和关爱。我还借鉴了运动量与运动伤害的平衡理念,推出了西贝赛场激励员工,同时通过奖励、福利和梦想工程等让员工的奋斗变得有趣、有意义,实现“喜悦奋斗”。 创业35年来,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从不焦虑。我认为,人会遇到一些难关,过不去可能会怎样,其实危险还没来,焦虑是人假想出来的。 我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把做企业看成是一个喜欢的大游戏,不断地打怪升级。这种态度也让我在面对疫情等重大危机时,能够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今,我已经50多岁了,但依然精力充沛,对餐饮事业充满热情。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想成为中餐之王,打造中国的麦当劳。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创新,这个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把妈妈送去老年大学后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