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第3天,美代表突然提出一个请求,中方回应很明确   9月23日,美国国会众议

地缘历史 2025-09-25 10:45:41

访华第3天,美代表突然提出一个请求,中方回应很明确   9月2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代表团访华已进入第三天。   就在所有媒体还在揣摩中美关系是否真能“回温”的时候,美方代表突然在会谈中提出一个不在议程上的请求——希望中国恢复并增加对波音飞机的采购。   这个请求一出,现场气氛陡然紧张,中方的回应更是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犹豫。   这次代表团由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资深议员亚当·史密斯率队,阵容不小,态度也不差。   前两天的安排中,双方还频频释放“积极信号”,从军事对话到经贸合作,看似都有所松动。   但就在23日上午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的见面中,史密斯突然话锋一转,直接点名波音问题,称“希望中方能够展现灵活性,帮助缓解波音当前面临的市场压力”。   问题是,中国为啥要替波音解困?波音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   2025年波音原计划向中国交付49架飞机,可到4月为止,只完成了不到一半。   剩下的29架,被卡在关税和政治博弈的缝隙中,成了没人愿意接的“烫手山芋”。   中方早在去年就明确表态,经济合作必须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不能一边打压中国企业,一边又想让中国掏钱买单。   赵乐际的回应几乎没有留白。他重申,中美关系的核心敏感问题从未改变,那就是台湾问题。   如果美方不能在根本立场上做出调整,那所有领域的合作都只能是空谈。波音飞机,再急也急不得。   王毅的态度更为清晰,他指出,美方不能一边在亚太地区加紧军事部署,一边又希望中国在经济上配合美国渡过难关,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交易主义外交”,中方不会接受。   这不是中方第一次拒绝这种“先经济后政治”的套路。早在数年前,中方就已经吃过波音的亏。   2018年前,中国是波音最大的海外市场,占其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   可随着贸易战升级,加上对中国企业的制裁不断,中国对美制飞机加征了高达125%的关税。   波音飞机的价格直接翻倍,中国航司自然选择了更加理性的替代方案。   现在,美方又想靠几句外交辞令,拿下几十亿美元的订单,却不愿意在根本问题上后退半步。   史密斯在会面中强调军事沟通的重要性,称中美之间“不能失联”,否则容易导致误判。   但董军部长的回应也格外直接:“沟通可以有,但前提是你得先停下挑衅。”   事实上,从9月初开始,中美高层互动就异常频繁。   王毅与鲁比奥的通话、董军与赫格塞思的视频会议,甚至9月19日习近平与特朗普的年内第三次通话,都说明一个问题:双方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可以对话的空间。   可惜,这种努力经常被美方的“临场加码”所打断。他们总是在刚刚传递了一点善意之后,又立刻抛出一个新的要求,试图在经济和政治之间进行“置换”。   而这次波音的议题,更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测试。美国驻华大使庞德伟在同一时间也放出消息,称中美正在就“一笔巨额波音订单”进行最后谈判。   他的用词是“最后阶段”,试图制造一种“只差临门一脚”的既视感,借此形成舆论压力。但现实是,这种话术在中方这里早已失效。   中国不是谁的备胎,也不是谁的救火队。面对波音订单的问题,中方的回应原则明确、立场坚定。   王毅在会谈中强调,中国是否采购波音飞机,取决于三点:第一,商业条款是否符合市场规律;第二,中美关系是否真正改善;第三,美方在核心议题上是否言行一致。   换句话说,不是中方不愿意合作,是美方不值得信任。   美国方面当然清楚波音对本国经济的意义。一架波音飞机背后,是数百个就业岗位,是几十个州的产业链,是特朗普选情的关键筹码。   但光靠中国买账,并不能拯救波音的困局。真正让波音陷入今天这个境地的,是美方在过去几年里对华政策的反复无常,是对全球供应链的破坏性干预。   而今,波音不仅在交付量上大幅落后,更面临着来自空客和中国国产大飞机的双重压力。   中方航司早已不再将波音作为首选,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航空市场复苏缓慢的背景下,采购行为变得更加谨慎。中方更看重的是安全、成本和稳定性,而不是某些国家的政治焦虑。   更关键的是,中美关系的真正难点,从来不在飞机订单上。   9月中旬在马德里举行的中美会谈,虽然在TikTok和投资障碍方面达成了框架共识,但在技术管制、军事博弈等核心议题上,双方仍在角力。   波音,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美国试图用商业利益换取战略妥协的老思路,而这套玩法,中国早就不买账了。   现在距离10月的APEC会议还有不到一个月,外界普遍关注中美能否在峰会期间实现元首会晤。   但如果美方仍旧执迷于“打中求稳”、“施压求利”的套路,那不仅波音订单无从谈起,连元首会谈的基础也将岌岌可危。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