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人罹难、逾百人失联!花莲堰塞湖溃堤事件,赖清德当局至少三宗罪,卓荣泰下台进入倒计时。这一次,他百分百逃不掉,神仙也保不了,“政治泥石流”势必冲垮卓荣泰“内阁“。 花莲地区在连续强降雨后形成多处堰塞湖,其中最大的一处位于秀林乡上方。由于山体结构松动,当地地质专家曾在雨季前就提出过可能发生溃堤的预警,并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疏散下游居民。 然而,这样的建议并未得到有效执行,直到堰塞湖突然决堤,冲毁下游多个村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与基础设施破坏,才引起岛内高层的重视。 事后诸葛的声音此起彼伏,但问题是,灾难不是没有预兆,而是早就有人敲了警钟,却无人理会。 再看整个事件的应急管理,一开始就显得极为混乱。官方信息发布滞后,灾区民众在网络上求救却得不到及时回应。不少家属因为得不到确切消息,纷纷自发前往灾区寻找亲人,有些人甚至在缺乏任何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入危险区域。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官方救灾行动的迟缓与指挥体系的混乱。台湾“国防部”虽在事件发生后派遣兵力协助救援,但由于前期协调不足,出现了多单位重复调度、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救援效率。 卓荣泰作为“行政院长”,其责任在于统筹调度全台资源应对重大灾害。然而在这次事件中,他的表现被认为明显失当。 事故发生后,他直到第二天才召开第一次“跨部会会议”,而且内容多为形式性通报,未能提出有力的指挥与整合措施。 民间舆论普遍认为,卓荣泰在此次灾难中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领导力,甚至在关键时刻选择“观望”,而不是“作为”。 这也使得他在执政团队中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按照台湾当前的政治生态,一旦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处理不当,首长请辞几乎成了“政治惯例”,卓荣泰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而赖清德身为“领导人”,在整个事件中所展现出的态度也引发广泛争议。灾难发生后,他虽然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表达哀悼,但在后续行动中却未能展现出强有力的统筹能力。 他选择让“行政院”主导应对,但却没有对整个救灾系统进行有效监督和激励,导致基层执行效率低下,形成“上热中冷下沉”的状态。 更有岛内媒体指出,赖清德在灾难发生前几天还在地方跑选举行程,对即将来临的地质灾害毫无准备,这种“轻灾重选”的倾向,已经成为不少台湾民众对其执政风格的最大不满。 这次花莲堰塞湖的溃堤,不只是一次单纯的自然灾害,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台湾灾害治理体系的许多问题。 从预警机制到应急响应,再到资源调配与责任追究,环环相扣却没有一环做得令人满意。而这背后,显然离不开体制本身的疲软与管理者的失职。 再加上台湾长期政治运作中“重选举轻治理”的惯性思维,让本该以人为本的灾害管理变成了权力角力的附庸。 卓荣泰是否真的会下台,还要看接下来民意的反应和政治压力的层层递进。但从目前态势来看,他的“执政信誉”已经受损,想要再建立威信恐怕并不容易。 而赖清德当局是否能从这次灾难中吸取教训,重建灾害应对机制,增强民众安全感,也将直接影响他未来的执政基础。 这场“政治泥石流”,是否真的会冲垮卓荣泰“内阁”,取决于赖清德是否愿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或甩锅。 灾难本不可怕,可怕的是灾难之后的懈怠与麻木。民众要的不是眼泪与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与改革。 总之,对于这次花莲发生的严重灾难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责任问题,社会各界不应止步于情绪表达,更要推动制度改革与责任落实。 真正的治理能力,不在于平时的口号,而体现在每一次灾难面前是否能够挺身而出、果断决策、有效执行。 素材来源:台风豪雨酿洪灾!台湾花莲堰塞湖溢流毁桥,2死28伤、30人失联 2025-09-24 07:36·海峡导报
17人罹难、逾百人失联!花莲堰塞湖溃堤事件,赖清德当局至少三宗罪,卓荣泰下台进入
风城高山
2025-09-25 10:29:08
0
阅读: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