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

康安说历史 2025-09-24 23:44:21

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罗斯的气,中国的炉,钱不走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率九成以上 —— 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1858 年到 1864 年,沙俄用三份不平等条约撕开了中国的疆域防线。《瑷珲条约》先夺走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 6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北京条约》紧接着划走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 40 万平方公里。《勘分西北界约记》最终割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 44 万平方公里。这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三个东三省的面积总和。 外东北的原始森林、新疆的广袤草原、黑龙江畔的天然港口,一夜之间都换了主人。这段历史像烙铁一样刻在中国人心里,没人敢忘,也没人能忘。 可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今天的中俄合作,早不是旧时代的强权逻辑。俄罗斯的原油正通过跨境管道源源不断涌入中国。 2024 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达到 1.0847 亿吨,在全国原油进口总量中占比近五分之一。这些原油支撑着中国的炼化产业,让加油站的油枪保持稳定供应。 中国则用基建实力打通双方的物流脉络。同江铁路大桥横跨黑龙江,让中俄边境的货物运输效率提升三倍以上。 中俄蒙经济走廊规划已延长至 2031 年,更多公路、铁路正在草原与森林间延伸。这些道路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让俄罗斯的矿产、农产品能更快进入中国市场。 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更见深度。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出发,穿越三千公里冻土与森林抵达中国边境。这条管道 2025 年满负荷运行后,每年能输送 380 亿立方米天然气,足够 1.3 亿中国家庭使用一整年。 紧接着,中俄蒙又敲定了 “西伯利亚力量 - 2” 管道项目,未来每年还将新增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中国的捷宁电站则在俄罗斯落地生根,48.3 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每年能满足当地几十万人的用电需求。 更关键的是结算方式的革新。双方都不想再看美元的脸色,人民币直接结算成了最优解。2023 年,中俄油气贸易的本币结算比例已达 40%,人民币与卢布的直接兑换量一年暴涨三倍。 到 2025 年,全品类贸易的人民币结算率已突破九成。这步棋走得极妙,既绕开了国际金融霸权的限制,又夯实了两国合作的金融基础。 有人看不懂这种合作,觉得是 “忘了历史”。这种想法太简单。王毅外长说得明白,中俄合作的核心是双方的发展需求。 中国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安全,俄罗斯需要广阔的市场规避制裁。两国 4300 多公里的边境线,本就藏着天然的合作优势。 这些合作从来不是谁对谁的恩赐。俄罗斯的能源价格比欧洲市场更低,中国的基建技术比西方更高效。亚马尔 LNG 项目里,中国造的极地钻机在北极冰原上作业,俄罗斯的天然气则通过中国船运到全球各地。这种互补性,比任何口号都实在。 中国汽车品牌也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哈弗汽车拿下 12% 的市场份额,极氪电动车更是占据当地新能源市场四成以上份额。 俄罗斯的矿产则通过中国的冶炼炉变成钢材,再用于建筑与制造。这种产业链的深度绑定,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 中国人没忘当年的 150 万平方公里。但中国人更懂,国际关系从来不是靠翻旧账过日子。沙俄的侵略与今天的合作,是两码事。前者是强权掠夺,后者是平等互利。 那些说 “站队” 的人,根本没看懂其中的逻辑。中俄合作没有军事同盟的束缚,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双方在联合国、金砖框架下协作,是为了对抗单边霸权。这种合作像一列高铁,方向由两国元首共同把控,动力来自彼此的需求。 人民币结算不是为了挑战谁,而是为了自保。能源管道不是为了依附谁,而是为了共赢。中国的路、中国的炉,换来了俄罗斯的油、俄罗斯的气。这一切都基于现实利益的精准计算,与感情用事无关。 历史的伤疤会永远留存。但现实的脚步不能停下。今天的务实合作,正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 我们记取教训,更要开创未来。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0 阅读:1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