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东东署名文章】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日刊发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毛东东署名文章《七十二载铸魂路 精神永续启新程》。
以下为全文:
七十二载铸魂路 精神永续启新程
毛东东
1953年,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在哈尔滨成立。“哈军工”人自此开启了在一穷二白中开拓、于筚路蓝缕中跋涉的征程,为我国军事工程和军事技术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哈军工”一直秉持“六个始终”:始终传承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始终坚守为军向战的价值追求,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始终弘扬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始终拓展自信开放的世界眼光。
回望建校历史
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强敌,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英勇作战,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炸药包打坦克车,硬生生把敌人打回“三八线”。我们的人民军队,以“钢少气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面对志愿军将士因武器装备落后造成的巨大牺牲,党中央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必要建设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1952年,身处朝鲜战场的陈赓受命回国创建“哈军工”。面对“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教材和设备、四无办学经验”的困境,陈赓立下“不办好哈军工,决不罢休”的军令状,并创造性地提出“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并举”筹建方针。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享誉海内外的专家教授们放弃优渥条件、响应号召,共同在北国冰城点燃建设“哈军工”的火热激情。1952年筹建、1953年开学,短短一年时间,便建成了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自此,“哈军工”人勇担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两大历史任务,大踏步向着新的胜利前进。
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来到“哈军工”学习和工作,对党绝对忠诚,坚决服从专业分配。从陆上装甲到飞天导弹,专业跨度虽有“天壤之别”,但他们的赤胆忠心却天地可鉴。毕业时,他们放弃城市的优厚待遇,争先奔赴祖国边疆进行大三线建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舍小我、成大我的同志,才创造出了国防科技领域一个又一个突破。西北的茫茫戈壁上,永远回荡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铿锵誓言。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的传承
“哈军工”响应党中央要求,1960年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方针进行分建,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初到长沙时,教学、科研和生产、生活条件极端困难,全体师生员工发扬“哈军工”建院初期的优良传统,轮番参与铺路、架桥、挖土,新建扩建改建校舍。即使在这种条件下,学校仍坚持人才培养不停止、科学研究不断线。此后,以长沙工学院为基础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自此,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接过发展国防科技的接力棒,继承老一辈“哈军工”人的优良传统,走上了新的征程。
无数“哈军工”先辈在“六个始终”的指引下前进,他们以一心为党的绝对忠诚、为军向战的鲜明导向,以“严”字当头、“实”字保证的科研作风,投入到科研的攻坚克难中去。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铸就一项项让国人为之自豪的科研成果:银河妙算、天河超算、北斗组网、激光陀螺……辉煌的成就背后,是无数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们始终保持知重负重、敢战能胜的韧性,勇立世界科技之潮头,助力中国国防科技多个领域实现从后发追赶到遥遥领先的突破。
2017年,国防科技大学重新调整组建时,习近平总书记为学校授军旗、致训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要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70年来,国防科技大学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传承和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攻克了一大批尖端科技,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武器装备研发成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个始终”因战争的需要诞生,发展于国防科技建设时期,升华于强国强军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六个始终”主要内涵的凝练,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这源于前辈对“六个始终”纯粹而朴素的认识,更离不开数十年来他们对心中信仰的践行。“六个始终”在伟大历史实践中产生,必将在伟大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科大人,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哈军工”光荣传统。
新时代新征程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我们要走入“哈军工”分建院校,寻“六个始终”之影:“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厚德善工、精武强军”“信念、求实、献身”“使命、素质、荣誉”“大工至善、大学至真”“进德修业、志道鼎新”“公诚勇毅”——从这些校训中,体悟和感知当年“哈军工”人才培养导向。我们还要走出去,去听“哈军工”人如何喊出回应时代需要的响亮呼号;去看“哈军工”人怎样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军向战;去感受“哈军工”人何以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我们要通过口述历史记录红色校史、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为继承弘扬“六个始终”提供支撑。
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至关重要,我们要立足学校已有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思想阵地之深、理论快车之快、理论闯关之效,坚持用“五色”铸魂育人,用“五美”固本开新,用“十道光影”塑形提神。我们要充分结合横向—纵向维度,着力构建“能动思政、贯通育人”体系,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充分结合起来,推动“六个始终”入脑入心,打开精神传承弘扬的新局面。此外,还要充分借助学校研究中心等平台,联动更多学校实现充分互动,深度挖掘“六个始终”特有价值,涵养精神之源、强固价值之本、夯实奋斗之基,推动“六个始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指引下,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军梦想、将个人实践紧贴国家需要,用“六个始终”武装头脑、汲取奋进一流的精神力量,并将其转化为追梦、逐梦、圆梦的高度自觉,做到将忠诚刻进基因、融入血脉、化作行动。我们要时刻牢记领袖嘱托、坚守初心使命,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中交出属于“哈军工”传人的答卷、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