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罕见承认了! 9月22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路透社专访里抛出的“1997年金融危机预警”,没像往常政客发言那样打太极,而是直接点破了! 1997年那场金融震荡是韩国经济史上无法抹去的印记,其爆发根源藏在韩国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中。 当时韩国学习战后日本发展模式,集中国家资源扶持少数大企业集团,现代、三星等前五财阀旗下9家子公司跻身全球500强,其销售总额占543家上市公司总额的54%,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47%。 这种模式造就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埋下致命隐患,前30家大财阀负债总和占据全国财富三分之一,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突破110%,真露集团负债率甚至高达3075%。 金融机构在政府干预下盲目放贷,不良信贷规模到1997年末达到45兆韩元,若计入“关注”类贷款则飙升至68兆韩元,这种脆弱结构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瞬间崩塌,半数财阀走向破产清算,1998年银行业损失达14.48万亿韩元,失业率飙升至6.84%的历史高点。 李在明的预警并非空穴来风,其矛头直指当前陷入僵局的韩美贸易谈判。今年7月韩美达成原则协议,美方以降低关税为条件要求韩方投资3500亿美元,但近期美方突然变卦,要求这笔资金几乎全部以现金形式出资。 这一要求戳中了韩国经济的软肋,3500亿美元的规模已经超过韩国2020至2024年五年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的总和3489亿美元,相当于过去35年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96%,甚至超过2024年全球对美直接投资总额2923亿美元。 韩国进出口银行的数据清晰展示了这笔资金的沉重程度,即便是汇集全国企业、政府及公共机构五年的海外投资总和,也难以凑齐这笔款项。 李在明在专访中明确划出红线,他强调在缺乏韩美货币互换协议的前提下,完全接受美方现金出资要求,韩国将面临与1997年类似的金融灾难。他特别指出韩国与日本的经济基本面存在本质差异,日本外汇储备是韩国的两倍多且已与美方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这种基础条件的差距让韩国无法复制日本模式。 截至2025年7月底,韩国外汇储备约为4113亿美元,虽略高于3500亿美元,但占GDP比重仅23%,远低于瑞士等同类经济体水平,强行动用储备不仅会引发信用评级下调,还将导致国债利率攀升加重政府利息负担。 美方的不合理要求还不止于现金出资,华盛顿方面试图掌控这笔资金的投资方向、额度及时间安排权限,这种“韩方出钱、美方支配”的模式引发韩国国内广泛质疑。贸易专家普遍认为这种安排缺乏商业合理性,而李在明此前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更直言,完全接受美方要求将导致自己被弹劾。 谈判僵局已开始冲击韩国经济,9月前20天经工作日调整后的出口额同比下降10.6%,第二季度关税支付额达33亿美元,较去年自贸协定期间的近乎零关税增长47.1倍,出口导向型经济正承受明显压力。 当前韩国经济的脆弱状态进一步放大了李在明预警的现实意义。作为第四大出口行业的石化产业正遭遇寒冬,乐天化学、LG化学等“石化四巨头”2024年亏损8784亿韩元,2025年上半年再亏近5000亿韩元,10家主要石化企业上半年合计赤字逾1.8万亿韩元。 国际油价高企与电价飙升推高成本,主要企业平均销售成本率达98.6%,部分突破100%陷入营收无法覆盖成本的困境,而中东、中国的产能扩张进一步挤压了韩企市场空间。 炼油业同样低迷,四大炼油公司从2022年盈利10.4万亿韩元转为2024年亏损1904亿韩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超1.5万亿韩元,这些支柱产业的困境与1997年前大企业集体陷入财务危机的景象形成呼应。 行业困境已传导至地方经济,丽水产业园区相关就业占当地制造业的67.4%,附加值占比达96.3%,产业低迷长期化将直接冲击地方财政与社会稳定。 这种结构性压力与1997年危机前的产业结构扭曲存在高度相似性,当时韩国财阀信奉“大而不能倒”神话,进行非关联性多元化经营,30家大财阀平均涉足20多个行业,80%属于非关联性经营,导致资金需求远超供给被迫大举外债。 如今韩国石化企业因外资持股比例高,在产能削减等改革上难以达成共识,GS加德士、韩华—道达尔能源等合资企业因股东矛盾延缓重组,这种治理困境与当年金融改革因利益纷争停滞的问题如出一辙。 李在明的直接表态打破了韩国政客对敏感经济议题的回避传统,也让国际社会重新审视韩国经济的潜在风险。 1997年危机的教训在于,经济繁荣期积累的结构矛盾若不及时解决,终将在外部冲击下爆发,而当前韩国面临的现金外流压力、产业竞争力下滑、外资干预治理等问题,正是需要警惕的新风险点。
就在刚刚! 韩国总统李在明摊牌了! 9月22日一大早,李在明直接在公开场
【37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