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终于认命,谁料,30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5年的陕西靖边县,春风吹过黄土高原,却带不起一丝凉意。 19岁的殷玉珍站在自家土屋前,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沙丘,眼中满是迷茫。 这个生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姑娘,有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和甜美的嗓音,不仅能做一手好菜,还会唱动人的陕北民歌。 村里不少年轻小伙都对她倾心,常常在她家附近徘徊,希望能获得她的青睐。 然而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玩笑。 父亲因为与沙漠中的白家结下情谊,在一杯浊酒中定下了女儿的终身。 就这样,殷玉珍带着几件简单的衣物和一个陪嫁的木柜,骑着一匹老马,踏上了通往沙漠深处的路。 马蹄踏在松软的沙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为她坎坷的前路叹息。 她的新婚丈夫白万祥,是个从小生活在毛乌素沙漠的汉子。 八岁那年随父亲逃荒至此,一住就是几十年。 初见时,他黝黑的脸上带着沙漠人特有的朴实笑容,手掌粗糙得像是老树的皮。 初到沙漠的日子,对殷玉珍来说犹如一场醒不来的噩梦。 他们的新房是在沙梁上挖出的地窖,低矮得需要弯腰才能进入,里面仅能放下一张土炕和几个瓦罐。 风沙是这里的常客,每次狂风过后,第一件事就是用铁锨清理堵住门口的沙堆。 食物更是匮乏,沙棉蓬、沙蓬子这些沙漠植物成了日常主食,偶尔在沙漠中发现的死牲畜竟成了难得的美味。 最让殷玉珍难以忍受的是无边的孤独。 她清楚地记得,直到嫁过来的第四十天,才看到第一个陌生人从家附近经过。 她兴奋地跑过去,却只来得及看到一个远去的背影。 她回家取来一个陶盆,小心地扣住那个脚印,每天都要去看上一眼,仿佛那是连接外界的唯一纽带。 有时她会对着脚印自言自语,诉说着心中的苦闷与思念。 在这样的环境中,殷玉珍立下誓言: "宁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 她开始和丈夫一起投身治沙事业。 起步异常艰难,他们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三条腿的羊,换回600棵树苗。 由于缺乏经验,树苗成活率很低,但这并没有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地窖,她就扛着铁锨出门,在沙漠中挖坑、栽树、浇水,汗水浸透了她的粗布衣裳。 丈夫白万祥在外干活时,不要工钱只要树苗。 殷玉珍则养起了猪仔,用卖猪的钱购买更多树苗。 她每天除了料理家务,就是在沙漠中顶着烈日种树。 高强度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甚至导致她曾经流产,但她从未停下脚步。 有时累极了,她就坐在沙丘上,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唱起故乡的歌谣。 1989年的一个清晨,夫妻俩听说县城有个大院堆着无人认领的树苗,凌晨三点就赶着牛车出发。 殷玉珍又累又饿,紧紧抓着牛尾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月光洒在沙漠上,映出他们坚定的身影。 牛车在沙地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很快又被风沙抚平。 渐渐地,他们的故事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传播开来。 附近的村民和志愿者纷纷加入植树行列,专家学者也前来考察学习。 殷玉珍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用粗糙的手指指着新发的嫩芽,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她教会大家如何辨别沙地中的水源,如何在风沙中保护树苗,那些经验都是她用无数个日夜的劳作换来的。 经过十九年不懈努力,六万亩沙漠重新披上了绿装。 2006年左右,她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感动了无数人。 一个韩国孩子捐出自己的压岁钱,一家四口专程从国外赶来植树。 2015年,美国青年殷一凡来到沙漠,向她学习种树技术,一待就是十年。 他们一起在沙漠中搭起帐篷,白天种树,晚上围着篝火分享故事。 2022年深秋,殷玉珍荣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站在领奖台上,她粗糙的双手接过奖杯,眼中闪着泪光。 她的儿子也表示要继承父母的事业,继续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如今,七万亩荒沙变成了绿洲。 这个曾经被迫嫁到沙漠的姑娘,用三十多年的坚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每当春风拂过,新绿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 主要信源:(新浪新闻中心——殷玉珍:用生命植树的女人(百姓故事))
沙漠新娘哭嫁7天,30年后她用7万亩绿洲震撼世界!
尔说娱乐
2025-09-23 10:44:07
0
阅读:180